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末年历史课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末年历史课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期,课本上北元、瓦剌、鞑靼、俺答汗及漠南蒙古这些名词都是什么关系?
公元1368年元顺帝出逃大都,迁往塞北仍称为元因地处北方为了区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故称北元。
公元1388年明军主将蓝玉将元廷仅存的主力在***儿海一举击溃,经此一役元廷大权旁落,分裂成瓦刺和鞑靼,鞑靼处于东面瓦刺处于西面,鞑靼部首领是各个部落认可的首领,瓦刺崛起于蒙古西部,公元1434年瓦刺袭杀了鞑靼部阿鲁台统一蒙古。
答案:
北元是元廷从元大都撤退到大漠以后,史学界对元廷的正式叫法。
瓦剌是明朝对北元灭亡以后漠西蒙古部落的称呼。
鞑靼是明朝对北元灭亡以后东部蒙古部落的称呼。
漠南蒙古是明朝中后期东部蒙古分裂称南北两半的其中一半。
俺答汗是漠南蒙古右翼的土默特部的大汗。
一、明朝攻克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大漠,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图/北元与明朝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通州,元顺帝北逃,明军攻陷元大都,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顺帝退至大漠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公元1388年,元天元帝及长子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北元不再使用年号及大元国号。公元1399年,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爱猷识理达腊之子额勒伯克的宗***,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公元1402年,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被鬼力赤杀死,明史称其改国号为蒙古,“北元”这个名词彻底成为历史。
先说说北元。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后,元朝皇室退居漠北,形成与明朝对峙的游牧政权,被称为北元。然而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也速迭儿称汗位,只不过也速迭儿不再使用汉族传统的年号和皇帝称谓,但是这个北元在国家整体形式上还是存在的,只不过重新叫了蒙古。北元的统治形式极为松散,大汗可能空有其位,或者掌握一支部队,北元一直存在到明朝灭亡前夜的1635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之后,其子额哲向皇太极投降,北元灭亡。
瓦剌是蒙古的一个部落,名义上归北元的大汗管,但是瓦剌在明成祖后期开始强大,也先作为北元的太师和脱脱不花大汗关系并不融洽,后来也先曾经自立,不过瓦剌在也先去世之后发生了严重的火并,清朝的时候瓦剌部就分为了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鞑靼实际上是北元的主体,就是东蒙古这一代的部落,他们有共同的大汗,也是北元的大汗,名义上领导瓦剌部族,但是实际上双方相互攻击的事情并不少。
俺答汗实际上是北元的大汗,鞑靼的大汗,他曾经短暂统一蒙古,对中原形成威胁,但是俺答汗选择了和明朝***合作的办法。
漠南蒙古实际上就是内蒙古,是蒙古在蒙古高原以南的部落,包括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
为什么新版教科书删了康乾盛世?
80后经历者说两句:
初中历史课本里明确写过“康乾盛世” 当时没有任何质疑。因为上世纪末期,民族,思想冲突尚不严重,至少还没冲击到十几岁学生脑海中。
这部片子里,虽说基本展示了历史脉络(仅仅是脉络)。但也基本没有考虑社会影响和思想风气。受制于历史上清廷统治者真实的奢靡堕落外加野蛮落后,只要是辫子戏,场景基本都是主子和狗的交流。在我们这个讲究***平等的社会,类似场景被人唾弃是正常的。现在我也认为《康》是陈道明这辈子最大的败笔,曾经那个风趣,正直,义气的“”八王爷”再也不见了。相比较而言,唐国强的《雍正王朝》虽然也有上述问题,但剧中整顿朝纲,限制特权,自理耕耘的政策还是看到了些许清明。所以《雍》剧整体没受到多大***。
从这就能看出端倪,清朝能苟延残喘276年,是康乾的功劳吗?乾隆能有败家的资本,不是得益于他老爹?指着他爷爷,恐怕他都没钱勾搭香妃。
我们不能对清朝一概否定,中后期中国能勉强维持独立***,清朝也确实做了些许工作,虽说主要是汉人的功劳,但谁让那会***都留着猪尾巴。总不能说是民国提前了。
而打破清朝初期的权贵垄断,破除土地兼并,生产力废弛的,就是雍正,说白了,如果了论守江山,从顺治到乾隆,也就雍正干了点正经事。
所以,所谓康乾盛世,那纯粹是自欺欺人,既没有承上,也没有启下,恰恰最务实的雍正却没说明,估计雍正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史官都不敢公正的记录。
如今中国拨乱反正,以史为鉴,自然要还原真实,是该给雍正一个公道,也该解开康乾那虚伪的底裤了。
所谓的“康乾盛世”早已落后于西方国家了!
1686年的雅克萨第二次战争,俄军坏血病流行城内只剩下66人,最终还是清军撤离雅克萨,放弃尼布楚。
康熙皇帝在雅克萨战役前已经意识到,对面的沙俄军队不是古代穹庐帐篷的游牧部落,而是拥有坚固堡垒、精良火器的沙俄,康熙即使认识清醒,可依然闭关锁国,雅克萨之战待议地区也为后来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和1860签订的《北京条约》埋下了伏笔。说雅克萨之战是胜仗难有说服力。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当时清朝是乾隆25年,清***还在醉心于“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文异象。
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唐朝真是万国来朝的景象,就像今天的美国,各国都派使者来留学,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
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宝船”的大小碾压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开辟新航路的船。
但是到了清朝,就是古人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面对世界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都已经全面落后,何来盛世之说。
所谓的康乾盛世是建立在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高产量上的,以及明末大量人口的减少上。从社会的发展,比如文化、科技、人文,与世界进步的大势等等看,所谓的康乾盛世是站不住脚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现在的孟加拉国。
名不副实。康乾时期,不仅不是盛世,反而是百姓极度贫困的时期。我们看看以下触目惊心的事实。
康熙“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
雍正“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
乾隆“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十五年秋,广信饥。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
“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
所以康乾时期不是盛世,而是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
有没有类似明朝那些事儿这样比较严谨又通俗易懂的历史书?
读书的确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学历史而言,也应该先从比较浅显的作品入手。这里,我就推荐几本书吧。
第一个需要推荐的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樊树志先生也以明史而见长,樊先生著述很多,学术功力深厚。而且,樊先生文笔流畅,以他深厚的学养来写通俗读物,可谓驾轻就熟。《国史概要》对于具有[_a***_]以上文化程度非历史学专业的读者而言,是非常合适的。不仅内容丰富,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讲到近代,可以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构建起基本的框架,其中也有不少体现了最近这些年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不枯燥,做到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篇幅也不大。是一本非常好的普及读物。
第二个要介绍的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吕思勉先生据称十六岁就已经通读了二十四史,一生至少通读了三遍。吕先生著作等身,堪称***级的学者。吕先生治学,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朝代,上下五千年都非常熟悉。同时,吕先生也非常重视学术的普及,他写过很多普及性的著作。其中,《白话本国史》就是一本非常好的作品。虽然这本书已经距今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但依然值得向大家推荐。
第三个需要介绍的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钱穆先生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学者,他没有读过大学,仅读到中学。但他却教大学、办大学。在中学教书的时候就已经被学术界所关注,后来到燕京大学教书。49年后到香港办新亚书院。后来新亚书院和几家民办教育机构合并,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钱穆先生可以说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所编的教材,可谓体大思精。这本书***用了纲目体,以大字来勾勒出基本的历史脉络,以中号字进行解说,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小字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读起来也非常的顺畅。
第四个需要介绍的不是一本书,是一套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曾经约请当今国内著名学者编撰过一套中华文明普及读本,这套书一直从先秦写到明朝中叶。全套书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每本书都有一个标题来对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比如陈苏镇先生编撰的《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就以《恢宏与古朴》为题,高度概括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的特点。
第五个需要介绍的也是一套书。这是商务印书馆请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套《中国文化史丛书》,全套一共一百一十本,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每本篇幅都不大,也很好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末年历史课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末年历史课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