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最低税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最低税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末年没有钱,崇祯为什么不调整税收政策?
土地兼并的厉害。土地多的人不交税,土地少的交重税。实际上有土地的人在档案里却记载没有土地;没有土地的人在档案里却写明有土地…
朱元璋定下的“粮长”制度此时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如果有一家被确定为粮长,亲朋好友就可以提前给其举行葬礼了。本来异常荣誉的一个位置此时却被认为是比充军还严重的惩罚了。富户逃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飞洒”、“诡寄”、“虚悬”、“挪移”等等手段层出不穷。天子不能“与民争利”。这里面的民可不是指真正的升斗小民,指的是什么大家都明白,就不说了。
明朝末年的事情真是的非常让人遗憾,有机会可以翻盘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都被错过了。第一可惜的就是天启皇帝的死亡,其实明朝末年整个社会上不缺钱的,但是大量资本和***都被士大夫以及他们掌握的商人阶级控制,国家不但无法从士大夫手里收到税,反而士大夫通过***受贿从国家身上挂了很多油水,典型代表就是东林党。国家没有钱,辽东战事就平息不了,来个天灾国家也没有钱救急。所以天启皇帝推出魏忠贤和东林党打擂台,魏忠贤也的确不负所托,把一帮子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捞钱捞得盆满钵满的东林党整得狼哭鬼嚎,辽东战线也是捷报频传,野猪皮差点没被饥饿战术整灭绝。当然魏忠贤后期膨胀了那是另外一回事。
到了崇祯皇帝上台,局势马上就变了。不可否认崇祯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没看懂他哥哥的布局谋划,一上台就把魏忠贤搞死了,搞死就搞死吧,他***用了一边倒的政策,东林党全面掌权,这帮人都是只有家没有国的主,国家财政日渐萎缩,到最后搞得遍地农民起义,辽东战线也支撑不下去,但是东林党的基本盘东南呢,照样歌舞升平,繁荣的不得了。所以说明朝覆灭,东林党负首责,崇祯皇帝次之。
你以为他不想调整?可他有心无力,明末江南财团富可敌国,很多财团支持自己派系在朝堂掌握话语权,东林党代表了江浙地区财团,只要崇祯欲从江南增加税收,这群人就跳出来闹,说什么“勿与民争利”等一大堆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崇祯皇帝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在美国汉学家魏斐德所著洪业做了一些解释。明朝后期的内阁大臣很多是来自江南,江南一直就是***取的是拖延交税的政策。崇祯为了不得罪这些人就没有恢复严格执行税收的政策。清***为什么能完成呢?因为清***它依托的基本盘是旗人。可以不理这些江南士绅。为了打击这些人,让他们老老实实交税,清朝初年用了两次案件,处理了将近27,000人的功名,就是取消这些人的不纳税特权。
明代的税收制度相比唐宋是不是僵化落后的?有何依据?
先说观点:
无论是明代还是唐宋,其税收制度在整个朝代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唐朝在中期开始实行两税法,北宋经历王安石变法,而明代也推行了“一条鞭”法的改革。
且不论最终的执行效果,单从税收制度的设计来看,从唐朝到明代,整体的税收制度都在不断发展进步,不能说明代的税收僵化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唐朝以前的纳税方式,主要是以实物的方式进行。如果种田就交粮食,织布就交布匹,同时还需要去服徭役。
唐朝初期就实行租庸调制,百姓按人计数,每年交税粮食、丝绸或布匹,以及服徭役。如果不想去徭役,可以多交粮食或布匹进行折算。
这样的税收制度,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即要保证百姓家里有田可种。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各地的藩镇实际上已经失去控制,加上土地兼并等等。新的“两税法”开始出现,即按照耕地面积收取地税,以粮食结算;同时按照富裕程度收取户税,以货币结算,每年夏秋两季进行两次收税。
这是税收制度由实物向货币开始演变,宋朝基本沿用了“两税法”的整体框架,明初也是如此。到明代中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此方法在“两税法”的基础上继续简化,将田租、人丁税和徭役进行打包,统一以货币进行交税。
此时明代的税收已经基本实行货币缴纳,税收更加稳定和简化。虽然张居正之后,改革有所反复,但后来清朝的“摊丁入亩”实际上继承了明朝的税收制度并推行了下去。
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工商业比重很小。在税收上的体现就是农业税占据绝对比例,税种相对较少。
从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到了明代,随着海运的日益频繁,明代的税收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对于茶叶、酒等商品征收工商税,并且设立海关征收关税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最低税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最低税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