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于明朝历史的经典评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对于明朝历史的经典评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谦的古诗?
1、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3、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4、咏煤炭 明代: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5、立春日感怀 明代: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历史上评论明朝昏君多,是真的吗?
什么是昏君?首先是“昏聩不明”,在就是“***无道”,然后是“罪大恶极”。请参照度娘对“昏君”的解释(下图)。
聊聊明朝历史概况。明朝巅峰时期疆域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276年中,传了12世,经历了16个皇帝,16个皇帝出现了6个盛世:“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是历朝历代中稳定时间最长的一个。
看看清朝对明朝皇帝的评价。《明史》是清朝年间编写的,可以看看清朝人怎么评价明朝皇帝的。明史这样说:明朝仁、宣两皇帝的盛世超过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盛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文治武功超过唐太宗和宋高祖。
看看当今官方对明朝的评价。明朝没有像汉代那样出现外戚和后宫专权;明朝没有像唐朝那样出现藩镇军阀割据;明朝没有像宋朝那样给别国称臣纳贡;明朝坚持了一个原则: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明朝是汉朝、唐朝以后中华的又一个黄金年代。当然了,这些成绩当然有明朝皇帝的功劳。
明朝有两个很牛的评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远迈汉唐,治隆唐宋”。当然了明朝有好几个好皇帝太有个性、爱好广泛,被人们看不惯。君不见,俄罗.斯的普.京大帝不也爱好广泛、很有个性吗?溜熊冲浪驾飞机,人家比明朝那些个皇帝玩的嗨多了。为什么有人一面做普.京大帝的粉丝,一面要诋毁咱们的明朝皇帝呢?
总结,所谓的“历史评价明朝昏君多”不过是连《明史》都没看过的人在跟着起哄而已。当然了言论自由,个人可以批评明朝,但请不要打“历史评价”这样的幌子。
这就要看每个人心中对于昏君的定义是什么!
穷兵黩武是不是昏君?如果是,汉武帝就是昏君。
罔顾人伦算不算昏君?如果是,唐太宗就是昏君。
***如麻算不算昏君?如果是,成吉思汗就是昏君。
或许是满清离我们的时代太近了,那些留着辫子的遗老遗少们总是把清朝皇帝吹嘘的天花乱坠,似乎一句“勤政刻苦”就能掩盖他们的懦弱无能。而明朝的铁骨铮铮愣是被解读成了不会算账!
英宗被俘,所有人都把他当作耻辱,可是你别忘了,他是以堂堂天子之身披甲出征,保家卫国。我们这些没有胆量上战场的人有什么权利鄙视他?!
同理还有正德,不要天真的以为皇帝不知道战场的凶险,他是喜欢玩,可是他身上也有祖辈沙场铁血的基因。
嘉靖可能是明朝最昏的昏君,史书和现代的专家学者把他写的人神共愤,恶贯满盈,就是这个昏君,为了亲生父母不惜与满朝文武为敌,这个昏君任用了严嵩也罢免了严嵩,这个昏君有一个将军叫做戚继光,这个昏君杀不了海瑞!
明朝没有出现一个孝庄、慈禧。
就拿一讲事捞出来讲一讲,昏不昏自己体会。
我们就拿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来讲讲。先给大家看看现代网上一些公众号或资讯怎么描述弘光帝的昏庸↓
以下图片文字内容源自UC平台↓
以下图片文字内容源自百度知道↓
以下图片文字内容源自头条↓
讲完了现在网上对南明弘光帝的描述,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公元1644年,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上吊***。5月中旬,崇祯皇帝死询传到南京,然后南京的大臣们开始讨论一个问题,崇祯皇帝死后该由谁继承大统,而当时也找不到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于是只能从皇帝的近亲中找人继承大统,而在当时有一些北方的明代亲王南逃到了淮安,其中最出名的有两个王“福王”和“潞王”,而从宗法制的血缘上讲,该由“福王”上位。
但是问题来了,由于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是万历皇帝宠信的郑贵妃的儿子,而万历皇帝也并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于是想立郑贵妃儿子老福王朱常洵上位,由于违背中国传统的宗法制,而受到东林党人的阻拦,万历皇帝也就只好作罢,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大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泰昌帝,而朱常洵则受封到洛阳当福王。
由于东林党人曾经阻饶过老福王上皇位,使得东林党人对老福王的儿子小福王不放心,害怕因为曾经的事对自己未来的前途不利,自己好不容易把福王拉下水,怎么能继续让福王一脉上位呢?岂不白努力了,于是东林党人想立潞王为帝,但是潞王的血缘离崇祯帝差的较远,于是东林党人开始造谣,那时候的东林党文人是没节操没底线,也没本事没能为,于是在政治问题上攻击他人,常常喜欢杜撰黑历史,胡说些没根据的话,为了表示自己政治立场的正确,“福王昏庸,潞王贤德,我们要立潞王”。东林党人他们也没本事,支持潞王,那就该去迎立潞王,结果他们只会耍嘴皮子,最后还是让了马士英迎立了福王为帝,即使在福王登基成功后(也就是弘光帝),东林党人群中还有谣言“弘光在宫抓蛤蟆,练***”(实际上明代宫廷在端午节是有抓蛤蟆的传统)。结果一年后,1645年,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文人开城投降清军。
再来说弘光帝本人到底好不好色?荒不***?弘光朝的官员李清《南渡录》中写道:“上燕居深宫,每徘徊诧叹;谓「诸臣无肯为我用者」!于声色,罕近也。然读书少,章奏未能亲裁,故内阃、外壬相倚为奸,皆归过于上。如端阳捕虾蟆,此宫中旧例,而加以秽言。且谓娈童季女,死者接踵,内外喧传,罔辨也。及国亡,宫女皆奔入民家,历历吐状;始得其实。又旧辅吴甡寓居溧水,曾见大珰,询及宫中事。言上饮酒宴乐,有之:纵淫方药等,传闻非确。”
古代的历史事件和许多历史传闻是由文人写的,不识字的老百姓是写不了,至于“君”到底好不好,那就要看文人自己的理解和政治立场了。像明代的东林党们文人们不仅无能,又追逐名利,在明代后期,官员被廷杖反倒成了一种向其他官员炫耀的荣誉,表明他敢于进谏。明代后期的东林党文人常常表面谦谦君子,忠君爱国,内心可能一肚子坏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于明朝历史的经典评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于明朝历史的经典评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