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故事读后感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故事读后感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读明朝那些事中获得的感悟,对自我认识发生了什么影响?
放***第一天,在家实在闲着无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当年明月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50字
。这也许就是他读史读出得感慨,却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那句“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看透了一切的豁达,既不盲目的乐观,也不放弃的悲观,带着知道结局的心情去努力让过程更有意义一些,这不正是我所要寻找的“活着的意义”么。
苦大仇深的洪武大帝,一边造反一边纠结不已的朱棣,兄弟轮流坐庄的世事难料,父子相见难别亦难的成化弘治两帝,一心求仙得道的嘉靖,佛系的隆庆,创造短命记录的光宗,不爱江山爱木工的熹宗,勤奋又无奈的崇祯……一场场战役,一个个英雄人物粉墨登场,一个个国家和朝代更迭,当年的兴衰起落、风云变幻,如今看来,只作青烟飘散。全书用徐霞客的故事作结,只是想表达藐视王侯将相的一份超越。完美的结语,也是完美的睥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再简单点说,就是自我的成全。
从洪武到崇祯,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二百七十六年的风雨里,有那么多的东西,天道,气数,信义,理想,热血,坚持,黑暗,杀戮,残忍等等,纵横交错着,影响了多少人的命运,也决定了这个朝代的走向。“三杨“,于谦,徐阶,高拱,张居正,戚继光,杨涟,孙承宗,袁崇焕......涌现了无数的忠臣,权臣,奸臣,佞臣,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副烂牌打到了崇祯的手上,亦是无奈。内忧外患皆是殇,明知是悲剧,也舍不得离场,因为背负着一份沉重的责任,所以悲伤再漫长,也只能硬扛。
布帛菽粟,悲欢冷暖,古人原无异于今人。当我们被时代的洪流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时,每个人都不得不作出自己的选择,而知道了丑陋与污浊,仍然坚持光明,坚定前行的人,我们称之为“勇者”。同样的,成为自己想要做的人,和成为自己不喜欢的人也直接决定了内心的幸福感。一如今天的我们,幸福感同样内化于心,而非外化于物与形。几千年重复着同样的追名逐利的游戏又怎样?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过不少通过走捷径,迅速攀上巅峰的古人,也曾观照自身,犹豫是否审时度势,改变自己。但人生海海,无愧于心才好。有句话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指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一定要搞懂,基础夯得实,那些小聪明的人,遇到困难,懂得绕着走,抛给别人,基础松垮垮。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捷径可走,锻炼,读书,学习,保持常态,终无愧于心。
王守仁故事以及启发?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两个故事及其启示:
1.斗李彬深谋远虑
王守仁在成功擒拿了反叛的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武宗的宠臣李彬、张忠等人才赶到,这些狡猾的宠臣想要谋夺王守仁的功劳,便到处散播流言,说王守仁的坏话。他们造谣说,王守仁曾在一开始依附宁王共同反叛,到后来感到宁王的势力必败,才转而捉拿宁王来抢功劳。
王守仁在这么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没有被流言所动摇,而是以平和的态度面对李彬等人的攻击。他不是为了争一个座席,而是不希望一旦受到李彬等人的节制,则此后事事都将听从他们的安排而不可逆转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攻击和诽谤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情绪所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2.通太监明哲保身
明代正德十四年七月,刚刚反叛不久的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抓获。八月,捷报还未传到京城,明武宗就又下诏亲征,其实就是想到南方游玩。武宗的大臣刚刚到达良乡(今属北京房山区),王守仁的捷报就到了,写明其将带着生擒的宁王到京城来献俘。但武宗仍然坚持以南征为名进行南游。朝廷上的奸臣们对待功臣居心叵测,王守仁很是担忧。正好此时有二位宫禁中的太监来到浙江,王守仁便想到了解祸之法。他在杭州镇海楼之上大摆筵席,热情款待这两位太监。酒喝到一半,王守仁叫左右退下,并且命令下属将上楼的梯子也撤去。这样,他才拿出两盒子书简给这两位看,这些书简都是这两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王守仁将这些书简全部交还给这两位太监,并告诉他们:“我不会让你们落得个死罪,但你们必须离开这里,否则我就要把你们交给皇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危机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上两个故事都展现了王守仁深厚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他的思想和品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故事读后感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故事读后感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