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雄明朝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雄明朝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田村村里流传的历史故事?
新田建村后,李氏子孙后代就一直在新田村繁衍,并很快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攻读致仕、求取功名的新田李氏子孙非常多,名人辈出。以唐代户部侍郎李金马为典型代表。新田李氏深刻的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以新田为代表的周围几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文化圈。新田建村以来,村址没有变化,村内现存晋、唐、宋、明、清五代的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如晋代古井、唐代石鼓、明代祠堂、清代民居,还有千年古树等。鉴于目前省内尚存始建于唐代以前的古村已非常罕见,新田村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秦汉珠玑巷、南雄第一村”和平县和王阳明有什么不解之缘?
和平县和王阳明有不解之缘,是因为王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巡视江西,在和平县浰头镇剿灭了一伙作恶多端的“积年老贼”,为当地人民除去了一大祸害,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为纪念王阳明为和平百姓作出的贡献,和平人民将浰头镇改名为阳明镇。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戍边屯兵?
我觉的,朱元璋在戍边屯兵的决定是正确的,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明军在戍边屯田屯兵,可以自足自给,丰衣足食,减少老百姓和明***的负担,二,明军在戍边屯兵,可以起到震慑北元军队不敢冒然进犯的作用。
朱元璋其实知道戍军屯田会带来的后患。有一次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问他的时候,他默不作声,他其实也明白,藩王必反,所以,他也曾***削藩,但时机还未成熟,军队粮食需要保障,朱允炆上台后,一系列削藩举措,既让朱允炆树立了威望,又削掉了藩王的势力,都是朱元璋授意。
元朝是游牧民族统治的王朝,对中原农耕社会的管理有着先天缺陷,加上连年战争,山河破碎,民生凋零,老百姓都渴望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明朝建立后,百废俱兴,但明太祖的100万大军粮食还需要保障,老百姓生活艰难,而这些军队大部分都在戍边,怎么办?
为了解决军队口粮的问题,秦汉时期就有军屯这一措施。在朱元璋领导军队反抗元朝的战争时期,手下朱忠就给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朱元璋就在其控制区域让军队搞起了“大生产运动”的屯田,因为是军队屯田,所以称为“军屯”,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做的最好的是康茂才,康茂才当年收粮15000石。于是朱元璋让各驻守军队继续屯田。
明太祖时期的四个戍边军屯
明朝建立后,屯田制度废除了。现在明太祖为养活一百万军队发愁,大臣宋讷建议恢复屯田制度。
一:民屯:首先将人多地少地区的老百姓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地方进行屯田,再招募流民和犯罪人员到偏远地区屯田,并提供农具、***、畜力,免税三年。
二,在戍边地区实行“军屯”,并制定了相关制度:30%的士兵戍守,70%的士兵参与屯田,生产粮食;后来军屯扩大到内部驻军地区,更是20%士兵驻守,80%的士兵屯田生产。军屯制度取得显著效果,史书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全国军屯粮食产量达到500万石,分到每个士兵可得500石,完全可以满足军队需要。
朱元璋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雄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雄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