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国民***,明朝历史国民***成立时间

kodinid 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国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国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代的内阁制度?
  2. 明朝的政府构成是怎么样的?

明代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文官***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朝的***构成是怎么样的?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还是承袭元朝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掌行政;设立大都督府,掌管军事;设立御史台,职掌监察;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统领地方军政等所有事务。

明朝历史国民政府,明朝历史国民政府成立时间-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诛,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朱元璋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变革。



中央***中:行政方面,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位得到了提高;监察方面,废除御史台,设立都察院,有监察御史若干人,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为代表的言官,虽官职不高,但地位极高,上可规谏皇帝,下可监察百官;军事方面,改大都督府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分管全国军事。同时中央***还有大理寺负责审核刑狱,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负责管理马匹 ,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外宾五寺。还有通政司,行人司等诸司 。各部都直接向皇帝负责,事务繁多,皇帝又设内阁,最初的作用只为顾问、秘书,后来几经演变内阁地位上升,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内阁有票拟之权,司礼监有批红之权。


地方***中:一省之中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刑狱,都为一省最高长官,之后因三司分割效率低下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各省陆续设有巡抚,统管一省军政等事务。后又因叛乱等因素需统筹两省军政,设有总督,例如两广总督,闽浙总督等。明末有督师、总理等职,就是管理多省军政事务。

明朝历史国民政府,明朝历史国民政府成立时间-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初元璋开创明朝,设立国家机关的时候,考虑到宰相权力太大,所以撤销了这个职务,而把行政权力分散交给六部。六部乃是兵部、刑部、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其中兵部负责内外战争军备,刑部负责司法,吏部负责人事任命,户部负责民政,工部负责建设,礼部负责礼仪道德。

为了监督六部,又设立了六科,用来对六部进行监督。六科的官品级很低,都给事中(科长)也才七品,但他们对六部有监督权力,甚至可以驳回六部尚书的政令,乃至对皇帝指手画脚。此外还有都察院的御史,成天找人麻烦,一不对劲就上本弹劾,让朝廷大员们如坐针毡。这就达到了以小制大的目的。

同时,真正掌权者在内阁大学士。他们虽然掌握中枢,但理论上他们只是皇帝的秘书,并不能完全控制六部,更不能控制言官。

明朝历史国民政府,明朝历史国民政府成立时间-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一来,行政执行权在六部,中枢决策权在内阁,而监督权则言官,三家相互制约,颇有些现代政治的影子。虽然效率低点,却保证了明朝***的稳定。皇帝居中,便于牵制几方。

理论上,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要经过内阁大学时拟定圣旨,然后再交给皇帝手下的掌玺太监盖印,然后通过内阁发出到六部执行。如果内阁大学士觉得皇帝的旨意不对,可以拒绝通过。不过皇帝也能够直接发出未经内阁批准的圣旨,称为“中旨”。中旨的效力,内阁和六部可以不认,但也未必就这么顽固。总之,这种分工明确同时又存在妥协余地的机制,保证大权不至于落到个别权臣手中,皇帝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本人地位和太监操控朝臣;同时,当皇帝本身不干朝政时,***机构也能正常运营。这也是保证明朝运行二百多年的一种创举。

洪武十三年“胡蓝之狱”后,明朝的中枢决策机构发生了变化,中书省被裁撤,所谓的“丞相”在出现了两千年后被彻底终结。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决策由皇帝自己乾纲独断。

但是,即使像朱元璋这样勤政的皇帝,精力和体力上也吃不消,需要有人帮忙。但这种帮忙的机构又不能像丞相那样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需要不断尝试,内阁这种东西还没有立刻出现。

一开始,设立了四辅官,地位很高,但只是在皇帝身边提提建议,并不处理实际政务。朱元璋发现这个起不了多大作用,洪武十五年就把它废掉了,代之以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可以帮皇帝看奏章,也可以提出反驳意见,随时准备皇帝的召见。由于办公地点在宫内,故称“内阁”。但这时的内阁,没有决策权,只是***性的机构。他们只是离皇帝近一点,但并未凌驾于六部、都察院之上。

在这个阶段,***首脑只能是皇帝本人了。

到了明成祖时代,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虽然阁臣品级不超过五品,但重大军国要务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了,甚至,六部提出的解决方案,阁臣也可以和皇帝一起商量,决定是否实施。到了仁宗、宣宗的时代,这个趋势进一步加剧。由于仁宗在他的东宫官员的强力支持下才顺利继位,所以后来特别重用这些官员,给了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杨”等人极高地位,内阁阁臣不仅可以兼六部尚书,品级也达到了正三品。特别重要的是,阁臣掌握着“票拟”权,就是对百官奏疏先起草一个意见,再交皇帝过目,等于代替皇帝做初步决策。所以,这爷孙三代,是内阁地位陡升的时期。

不过,这个时候是“首辅”,即首席大学士负责制,还是“集体负责制”呢?许多人认为从洪武时期就有首席大学士了,但实际上在仁宣时期也更多的是“三杨”并称,很少说都是由杨士奇或者谁一个人说了算或发言权最大的。不过,名义是有一个资历最老的大学士排名最前,也就是首辅。在实际上,只有最为强势的人做了首辅,比如嘉靖到隆庆、万历时期的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才会显得首辅比其他阁臣发言权大,其他的时期差别没那么凸显,大体上还是类似于“集体负责制”,最重要的票拟权也是轮流行使的。

在制度上,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减小了对皇权的威胁,又能帮助皇帝决策;但在实际上,如果皇帝无能或者不愿意理事,那么阁臣或首辅的权力就可以媲美丞相。可怜的是,在明朝的许多时候,皇帝不愿意管事,阁臣也不愿意或不敢负责,许多事情就不可为了。所以,制度设计虽然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最终还是要看人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国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国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内阁 皇帝 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