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迁都洛阳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迁都洛阳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一代女皇的杰作。她要实现改朝换代,建立大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就必须要展现新朝的气象,因此迁都洛阳。同时,长安作为唐朝都城,被统治阶级关陇贵族包围,迁都洛阳后可以有效的监控关中地区同时也能摆脱关陇贵族的包围,又能实现对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控制,因此迁都。
第二: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物资供应充足,没有迁都洛阳的隋文帝等多次因长安"***"到洛阳"就食",解决***的根本措施就是迁都洛阳
第三:关陇贵族因循守旧阻碍帝国的发展,唐高宗、武则天等帝王为了更有作为,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守旧贵族的掣肘
因此公元657年唐高宗下《建东都诏》,把洛阳提升为唐朝国都,唐朝正式开始实行两京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尚未称帝),唐睿宗就将洛阳该称为神都,直到706年唐中宗才再次改称洛阳为东都,安史之乱中,唐朝皇帝一直把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作为平叛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和主要任务!
通俗的讲:皇帝在长安过不下去了呗:粮食不够,遇到旱灾年份饿的慌,另外洛阳地位居中,大运河中心,物产丰富,粮食充足,环境好,否则唐高宗、唐玄宗、中宗之类的皇帝不会愿意跑到洛阳定都的除非吃饱撑得慌,总之,概括一句话:洛阳比长安好。
洛阳本是隋朝东京,619年隋皇泰主禅位于王世充,洛阳成为王郑政权的都城,621年,唐灭郑后不久,洛阳成为李世民秦王府的所在地。李世民的大本营。唐太宗时期,洛阳改名为洛阳宫,***曾三次搬迁到洛阳办公,历时两年有余,657年,唐高宗又把洛阳定为永久性的东都,被正式定为第二个都城。后来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实际上应该算是“定都”。从地理方面来讲~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
武则天为什么要执意迁都洛阳呢?
唐朝建国之后,都城设在长安(如今西安),全国也是实行“关中本位”的政策,将关中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当时的经济中心是哪里呢?主要就是华北平原。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千里沃野,当年秦国就是从这里起家,然后统一天下的,但是这里经历了多年战乱,人口密集导致土地过度开发,关中地区已经不能供养日益膨胀的人口了,而要靠华北平原向关中运送粮食。
唐朝的都城虽然在长安,但如果遇上关中地区农作物歉收,皇帝就会带着文武百官跑到洛阳去办公。武则天在位时期,甚至直接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把洛阳改名为“神都”。后来武则天退位以后,都城才迁回了长安。唐朝时期,国都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反复迁移,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出现了脱节。唐朝是靠关中地区起家的,功臣贵族都居住在这里,皇帝需要争取他们的支持。但国家的经济中心却在华北平原,国家财政又需要这一地区的赋税才能运转。
在唐玄宗天宝十年,有一个叫李华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安阳县令厅壁记》。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厅壁记”其实是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文体,指的是写在官府墙壁上的散文,主要目的是记事。《安阳县令厅壁记》就是写在安阳县衙门墙壁上的一篇文章,上面写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以河北贡篚征税,半乎***”。意思说的是河北地区征收上来的赋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
洛阳身处华北平原,那里赋税和粮食都要比关中的长安多,所以武则天就执意要前度洛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迁都洛阳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迁都洛阳历史典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