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教版历史明朝内阁职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教版历史明朝内阁职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内阁的演进及特点?
发展: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
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一、变化:由以备皇帝顾问到参与国家行政事务。
二、内阁的设立:
1、原因:
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
2、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3、实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为什么说明朝内阁不是正式机构?
在明代是否存在相权的问题上,应看到明代内阁制度与宰相比有两点不同:其一,内阁并非一代定制,在明代一直处于制度化的边缘。内阁从未被官方确立为正式机构和制度,此由《明会典》可证。
一方面,内阁影响皇帝决策的方式主要是票拟,而票拟是否生效取决于皇帝。所以,明代内阁没有类似于宰相的独立决策权,其运作依赖于皇帝。
另一方面,内阁阁员的正式职衔仅为诸殿阁大学士,其本职品级仅为五品。明代阁臣地位之所以高于六部百司,皆因其三孤和太子三师等加衔所致。无论三孤和太子三师,都没有指挥六部百司的权力,百官对内阁的认可度并非始终如一,内阁强势时更易遭外廷诸臣攻击,如万历张居正事例。
其二,明代内阁没有人事任免权和军权。明代人事任命,内阁可以应皇帝要求提出建议,但却无法决定,核心人事任免,由皇帝亲断或百官廷议奏取上裁,亦有由吏部任免的官员。然而内阁在人事任免上,却没有丝毫的主动权。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教版历史明朝内阁职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教版历史明朝内阁职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