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对诗歌的影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对诗歌的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
1、创作流派多
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2、明代诗提出诗歌理论主张
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
3、明代诗广度和深度
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又逊于宋诗。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使“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吴乔《答万季墅诗问》)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颇。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小,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
明代诗歌的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也比不上后来的清朝,但这一时期,流派林立,诗坛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景,明初文臣宋濂、刘基、高启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他们才华过人,又都有政治抱负,诗作大多内容充实,具有特色。
为什么明朝诗歌不出名?
那是因为诗歌在明朝是十分衰败的,称明朝是诗歌的荒漠那是一点也不过分。原本元朝的散曲已经发展了起来,但是到明朝却戛然而止,使得散曲还未发展到巅峰就跌落了谷底。
在诗方面,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质量总体低劣,还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诗人的诗味同嚼蜡,个别不是诗人的人偶尔却写出优秀作品,如于谦的《用煤炭》,戚继光的《马上作》。
在词方面,陈廷焯提出“词至于明而词亡”,明朝的词直到快灭亡了才出现陈子龙这样的优秀作品,而他们的作品又大多数写在明朝灭亡以后。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经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候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来称呼他的作品了。
杜甫的诗,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记录的都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的都是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具有广阔的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杜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而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成就极高的词作表现出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最后谈一下杜甫的艺术成就。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造语、章法各个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对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对诗歌的影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