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永乐之后明朝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永乐之后明朝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简述永乐迁都的历史意义?
永乐迁都是指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事件。 永乐迁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政治军事
大都陷落、元朝灭亡约半个世纪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自 石敬瑭向 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若从 安史之乱、河北藩镇兴起算起则更长);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成祖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本人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
经济
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京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 大运河从江南转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 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永乐大帝死后谁继承王位?
明确结论是朱棣的儿子朱权继承了永乐大帝的王位。
解释原因是,朱权是永乐大帝的孙子,其父朱标早逝,故由朱权继承王位。
内容延伸,朱权继位后改元宣德,开创了宣德文化,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教育和科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
其在位期间,明朝国势强盛,社会文化繁荣,被誉为“宣德之治”。
永乐大帝死后朱见深继承王位
不能否认,朱棣是个干大事的人,“五次北伐”“南征安南”“迁都北京”“六下西洋”“疏浚运河”“编辑大典”“永乐19年大阅兵”等,每一件都是影响深远的大事,对明朝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永乐盛世”的局面。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事都消耗了大量国力,给百姓增添了沉重负担。“一将功成万骨枯”,朱棣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其缔造的“大帝”伟业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牺牲基础之上的
明成祖朱棣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是由其长子朱高炽继承的皇位。永乐大帝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在永乐大帝在位期间长期处理朝政,在永乐大帝第五次北征病逝于返回途中,其子朱高炽以太子之位承继大统,是为“洪熙”皇帝,庙号仁宗
明朝长成最后是谁修完的?
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明朝推翻元朝廷后,为了防御蒙古的南下侵略和骚扰,从明太祖在位起,一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止都在修筑长城,前后费时200多年。
明长城的修筑是在对秦、北魏、北齐、隋朝和金修筑的长城加以利用的基础上,进行了18次加筑及补修才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明长城全长5660公里,西起祁连山,东到鸭绿江。
在历代王朝修筑的长城中,明长城的修筑水平是最高的。它既集前代之大成,又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强调点线结合,对城墙所经重要关隘予以加固,将其修建为坚固的关城,与城墙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其次注重长城的纵深防御能力,构筑墩台、敌台、烽堠、关堡等,形成三关筑城体系;再次,工程的砌筑技术有了很大创新发展,城墙的高度和厚度比以前的增强了,还修筑了具有观察、射击、隐蔽并可以储存物资的敌台。
明长城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北部边疆的防御体系主干,它势如长长的一条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中,工程宏伟壮观,令世界惊叹!
另外,明朝除了在北部修建万里长城之外,曾经在贵州也修筑长城380余里。(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永乐之后明朝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永乐之后明朝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