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问答题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问答题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百家讲坛讲明朝历史的总共有多少部?
百家讲坛讲明朝历史的总共有9部:
1、明十七帝疑案 (毛佩琦)。朱元璋在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与战争之后,终于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但天下初定之后,朱元璋并未像其它开国王朝那样,实行较为宽松的治国方略,而是***取了极为严酷的刑法统治。
2、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毛佩琦)。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这是600年前人类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世界永远的记忆。
3、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毛佩琦)。历史上,刘基刘伯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相传是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4、风雨张居正(郦波)。讲述着张居正靠着自身的天赋,运筹韬略,操弄权谋,从白圭神童到两朝帝师,节节擢升,再到变法改革的宰辅首相,及至曲终人散,自己也差点落个鞭尸的悲惨结局,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悲喜传奇。
5、抗倭英雄戚继光(郦波)。主讲郦波对戚继光的军事成就作了全新意义的阐释,重新赋予戚继光这位抗倭英雄应有的历史评价。一起重温那段悲壮历史中的民族感,并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明朝前期是指哪些年?
目前学术界对明代历史分期的划分是:前期(开创时期):洪武朝至英宗朝王振专权(1368-1441)中期(积弱和改革时期):正统七年至万历十年(1442-1582)后期(衰败时期):张居正去世至明亡(1583-1644)这是传统划分方法,有的学者习惯将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作为前、中期的界限也有学者对万历时期为衰败时期表达了不同看法,并不认为明朝衰亡始于万历朝。
土木堡之变反应出明朝哪些致命的问题?
土木堡之变反应了明朝很多问题。
土木堡之前明对蒙古是进攻态势,土木堡之后基本就是防御态势。
明的国家政策也慢慢变成内敛性的,最后一直内敛到死,明朝皇帝也被彻底圈禁,文人和皇权对抗到死。
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全面改变,再无力远征,明朝进入中期阶段。
一者损失了一大批随军的文武大臣,导致相关家族和武官势力覆灭,造成国力,军力重大损失,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二者导致后来明英宗和明代宗(英宗被俘虏期间的接任皇帝)权利之争,明朝的朱家为了争皇权,***次数特别多。英宗后来为了确保自己政变成功还诛杀了大功臣于谦以及许多守城有功将领。
三者忠臣死,小人得志,所有人都看到当有功到于谦这个级别的人都冤死,而战败祸首太监 敌军首领 谋反奸臣都有寺庙招魂,自然心灰意冷,不愿意为明朝死战出力了。
土木堡之变于明朝来说绝对是王朝之耻,大明朝经成祖、仁宗、宣宗三代积攒的基业几乎毁于一旦,明朝开放、强盛的局面出现了断崖式的拐点。如果要分析出现土木堡之变的根源,我认为有三点: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伊始,王朝的政治格局就与以前所有的朝代有所不同,朱元璋彻底的斗跨了相权,取消了丞相制度,政权机构分为吏、工、兵、礼等六部,六部的尚书直接受皇帝制约,但同时又增加了权力极大的监察院等监督机构。
制度设计没有问题,减少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风险,而且大明朝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外戚干政的传统,说明朱元璋对外戚的防患更是严密,按照朱元璋的设计,从王朝建立起,就是皇权一支独大,也只允许皇权独大。
朱元璋这么设计,却给后世皇帝埋下了两个隐患:
1、皇权不受制约,遇到昏聩皇帝,就会将王朝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2、铲除了相权和戚权,就一定有其他的政治力量依附、干扰、甚至捆绑皇权,那就是明朝一直都存在的宦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朝宦权崛起并不是覆灭王朝的根源,而是朱棣成立了内阁制度,变相的把“丞相”请了回来,却又不同于丞相。
内阁的强弱对皇权有直接的影响,而在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时期,明朝内阁处于最势弱的时期,明宣宗留给少年天子明英宗朱祁镇的是整个明朝最为强大的内阁“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问答题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问答题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