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的杖,明朝的杖责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
  2. 明代的廷杖制度对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何皇帝会热衷于此?
  3. 明清时期的棉甲厉害吗?

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

刺配。刺配是我国唐末五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刑罚方法。北宋时,统治者沿用和发展了后晋以来的刺配之刑,作为对***的宽宥。刺配之刑成为集刺面、杖刑、流配三种处罚於一身的重刑,仅次於***。

刺配。就是集刺、杖、流于一身的刑罚,是指脸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后流配充军。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宋人承五代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明朝历史上的杖,明朝的杖责-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刺配。

“刺配”这种刑罚,始于五代的后晋,后晋以前的流配,限于远涉,而不刺面。到了宋代,还把刺面与脊杖、流配等刑罚施于罪犯一身,美其名曰“打金印”。  

刺在犯人脸上的字,有大小之别,当时负责审判的官员认为罪情严重或者性情恶者,则刺上大体字;次之,则刺上小体字。

明朝历史上的杖,明朝的杖责-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刺之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还把犯罪情由、服役种类刺在脸上,如“配某州(府)屯驻军重役”等。南宋时规定犯强盗罪免死流配者,“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

明代廷杖制度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何皇帝会热衷于此?

明代廷杖制度的建立,可谓是流毒颇深,给明代的社会政治带来了及其不好的影响。

明一代的君主因为廷杖制度的存在,往往滥加使用。有这么一个记载,明武宗南巡被谏,一次便廷杖“百四十六人”,杖死十一人,却仍未改变其心意;宪宗朝施用廷杖 9 次,受杖人次 70 余,受杖者均为科道官或翰林部曹。即使到明后期皇帝不再热衷于廷杖,但大臣受刑一事仍屡见不鲜。这个时候所谓太祖朝“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的不折辱大臣的刑法办法已经彻底失去。

明朝历史上的杖,明朝的杖责-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一代自太祖始就颇喜“乱世用重典”,于是太祖在他的《皇明祖训》中说:“凡我子孙,钦承朕命,勿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即使他的后人对《皇明祖训》这种“祖宗之法”多家违背,但所谓“重刑治吏”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建国初期对于整顿吏治,安抚民心等等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这样也造成了许多隐患,对官员的过多杀戮导致官僚队伍的不稳定,官吏往往提心吊胆的上位,大部分人称病不出或者隐居山林,为了“躲得法去”,“一齐委屈规避”,这样的制度沉重打击了明代士人出仕的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君臣之间的猜疑和对立。

最重要的是,廷杖制度摧毁了明代文人的精神,对于明代士林的精神走向是极其不利的。历代王朝,臣子死于君王的手里的不在少数,也有很多是枉死的,但在明代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便是崇祯亡国时对着臣子们说的,这句话也反应了明代皇帝不重视“待臣之道”。中国传统文人是接受儒家教育成长的,儒士的人格精神是极为重要的,但在明一代,皇帝不重视官员的人格,将廷杖制度滥用,摧毁了文人官员的精神优越感,疏远了君臣之间的精神联系,既然皇帝不能够尊重臣子,那么臣子自然不够尊敬和信服皇帝,这样便导致了君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臣子们的心态也在逐渐改变,那份清高和儒家思想所秉承的“刑不上大夫”思想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受廷杖之刑是“气节清誉”的表征,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阐释,明代士大夫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于廷杖制度***的感受史。

廷杖制度还破坏了封建社会的法制。本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就是一种“礼法不分”的制度,而明代廷杖制度削弱了法律的威严和封建帝王的地位

廷杖制度还助长了宦官、厂卫的气焰。明代厂卫流毒以及宦官乱政问题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廷杖制度则是给了这些宦官们一个很好的惩戒大臣的办法,“辱公卿犹可言也,王振、刘瑾、魏忠贤之徒叠起而得志,率由此。盖监杖用内官,行杖用卫卒,士大夫既悬命其手,则欲小人不归诚于彼,而君子之不触其祸难也”。

明清时期的棉甲厉害吗?

棉甲是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今天日本的博物馆里还有当年元朝登陆日本时遗留的棉甲。在推翻元朝后明朝继承了两条科技树(两套铠甲样式)。一种是宋朝式的重铁甲,另一种则是元朝的棉甲。



但是随着火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铁甲在火器面前也越来越吃力。所以明朝渐渐的点了棉甲这条科技树。而棉甲也在明朝慢慢完善和发展。

虽然铁甲虽然有日薄西山之势,但是一直到晚明依旧有很多的明君精锐部队装备宋式重铁甲。因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弓箭和农民起义军锄头还是很靠谱。


棉甲其实并不是纯棉花做的,而是一层棉布,一层压实的棉花,一层铁甲,又一层棉布,制成的符合装甲。熟悉坦克装甲的朋友应该明白吧。符合装甲的效果要比纯钢装甲好。

总结一下,棉甲诞生于元朝,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属于布面甲的一种。其对于火器防护能力强于传统铁甲,而且重量较轻。保暖性较好,适于高纬度作战。不易生锈,使用寿命较长。

虽然棉甲有上述优点,但火器的不断发展使棉甲在近代化***面前形同虚设。后来士兵上战场就基本裸装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廷杖 刺配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