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明朝战记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你们淘书都会去哪里?
  2. 为什么说“文史不分家”?两者侧重点又是什么?

你们淘书都会去哪里?

我手头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印数只有两千本。大概算是绝版书吧。

有人说淘书像艳遇,缘分往往不期而至;还有人说“丈夫拥书万卷,何***南面百城”,藏书就像君主的后宫了。当年的每一次心动,每一次如获至宝,已成为往事前尘,如今曾经的旧爱们在我家储藏室角落的一张旧床上玉体蒙尘。

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明朝战记-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帝王有佳丽三千,我所拥有的只是区区之数,勉强算得一个小小的国君吧。“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倾国倾城貌也要输给时间。自从有了网络,曾经的颜如玉如今都成了黄脸婆,后宫进了冷宫。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我的旧爱成了小老鼠的新宠。它们咬书脊磨牙齿,撮纸屑做巢穴,甚至于此吃喝拉撒安胎生产。我抚摸翻看,“感慨系之矣”。

这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购于上世纪末在郑州离职进修的时候。扉页上有购书时间和“天天书社”“倾囊购书”等说明文字。这套书上下两册,竹青色封面线描的云朵图案,是中州古籍1985年的版本。买它应该是冲着金圣叹评点的名号。

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明朝战记-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时晚饭后散步有几个去处,其中一处就是文化路农业大学、郑州工学院门口附近。这一家“天天书社”主营租书,也卖一些打折的书。由于是新书,我这套《水浒传》九折成交。

这一本散文集《风中沙粒》,作者是邹静之,收在“***方阵”丛书里;另外几本的作者也都是诗人

这本书是1998年出版的,这时候的邹静之应该还是一位寂寂无名的普通作者;我得到这本书时是在十年前,那时我也只知道现代文学史有一位“湖畔诗社”的汪静之。书的靳口处有作者的头像和简介,文字似乎是他本人写的。这个简介用新诗的形式写道:邹静之/属龙/身长五尺二寸余/男高音/有农事经验及瓦匠手艺……最后一句是长句子:“曾任有色冶金设计院子弟小学三.一班第六小组副组长一年”。有不动声色的幽默。

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明朝战记-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里有一篇《原野印象》,介绍的是这套从书中的另一位作者鲍尔吉·原野。这位原野我倒是较为熟悉,他的诗意盎然的短文《月光手帕》给了我特别美好的印象;我还曾买过一本原野的散文集《浪漫是情场上的***》送人。这本《风中沙粒》是十年前在县城的一间名头很大门面很小的“龙门书店”里遇到的,大概是爱屋及乌兼以特价,就买了一本。现在这间书店只卖教辅读物了。

为什么说“文史不分家”?两者侧重点又是什么?

文学,用文字描述生活的艺术

其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

历史,用文字记录过去的社会。

历史应该具有客观性,公正性!

历史往往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一定历史。

文学和历史都属于社会科学。

这二者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确实是“文史不分家”,因为我们的文化都是从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啊!

文化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就想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从人类几千年的历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进化,改进形成的文化。文化渗透到了人类进程中的每个时刻。所以我们想要研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回溯到历史的某个瞬间,寻找文化产生的源头。同时文化是可以影响历史发展的,文化影响人民的性格,而人民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就要中国在汉唐时代是尚武的民族,积极扩张领土,但是在宋以后,中国就尚文了,爱好和平。

虽然文化与历史是紧紧相连,相互影响的,但是文化与历史所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历史所研究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梳理历史脉络,社会形态,探索历史细节。而文化则注重人文典籍,思想变化,文化进程,社会生活细节。

例如古代人的服饰变化,可以看做历史中的社会生活细节,同样也可以从中发现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文史不分家”是因为两者都缺一不可,不能单独存在,没“文”就没有“史”的传承,没有“史”就没有“文”的根源。文史不分家,相生相连,同源同生,不可分割。

“文”的侧重点是文学性知识,包括文字、文字、文学、文化知识、诗歌曲艺、非物质文化等一切文学性知识的信息。

“史”的侧重点是历史化信息,包括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事件、历史影响、历史传承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信息。

文史不分家,是从有人类出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的,有人就会有历史,有人就会有文化符号(包括文字和符号),两者是命运共同体,无法分离,缺一不可。

因为它不能分家,所以说不分家。

从文必知史,治史必用文,这两者本就是不可侵害的。

有人写史写得乱七八糟,不堪卒读,那是因为不识文,缺乏基本的文字表现技巧。有人写诗作文轻飘飘的,那是因为不知史,缺乏文化厚重感。

古代治史,按春秋笔法,具体的事,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可变通。比如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拥立齐景公,太史记录此事,写“某年月日,崔杼弑齐君”。根据春秋笔法,上杀下称杀或斩,顺杀逆称诛,下犯上则称弑,所有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可是崔杼势大,要改春秋笔法,不让太史这样,太史不从,把太史杀了,让太史的大儿子接着写,可写的依然是“崔杼弑齐君”,他又把太史的大儿子杀了,让太史的二儿子接着写,太史的二子仍然写“崔杼弑齐君”,崔杼也许是钉得手软了,历史就这样写成。南史公听得崔杼不让太史一家按春秋笔法写史,已杀两人,拿起笔和竹简就赶往朝堂,说“太史一家杀完了,还有我南史家,不信写不成史。”

国历史从春秋笔法纪年记事,到司马迁改由本传记写史,都有一定章法,是需要文字功底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不弱于史学价值。即便郦道元作《水经注》,也因其言辞之优美,才显山河之壮丽。文是一切客观事物之载体,无文则无文明,谁能把它与史侵害开来?

而为文之道,在于知史,知史则能熔古今思想于一炉,义理圆通,发人深省。那些无史之文,本无灵魂,不过是些插科打浑,编一段故事,博人一笑。不知史则无唐宋八大家,不知史则无唐宋诗篇,吟风弄月,春悲秋愁,终难撑大局。

如今网络文学泛滥,网络小说泛滥,终不成气候,全因其凭空臆造,没有厚重感,读了不长知识,不过是看别人编的天花乱坠的故事,和过去那些动辄几千万读者的***作品比较起来不是一个档次。不是现代人文***不行,而是历史文化含量太少,几乎没有人类的元素。

不知文写不出好历史,不知史读不懂好文字,因此两者密不可分,文史文史,无史则无文,无文必无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明朝历史高中教辅资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历史 太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