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王贤的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王贤的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前言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央集权政策,对于待宰的诸侯王而言,实乃阳谋之术,几乎无解。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坑死诸侯王,诸侯王还必须入坑的套路,是汉武帝时期治政的惊艳一笔。
推恩令简析
要讨论推恩令的利弊,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何为推恩令。推恩令,顾名思义,推行皇帝恩德的命令。那么皇帝是谁?汉武帝刘彻。推行什么样的恩德?使诸侯王的非嫡长子们也能分得自家爵位的红利。下面具体梳理一下推恩令产生的历史背景:
说在汉初啊,刘邦建立汉朝,然后为了江山永固,大封刘氏诸王镇守各地,然后在位十二年,去世了。人走了不要紧,留下一个大毒瘤——刘姓诸侯王们。历史已经证明了,你分封诸侯王不要紧,各朝代其实都有王爵的存在,但是必须有所限制,不能让诸侯王军事内政一把抓,俨然是当地的土皇帝一般。如明朝,像养猪一般地养朱姓诸王,效果斐然,但是仍出了个宁王朱宸濠***搞事情,何况是汉朝这样的放养呢?
所以,自刘邦之后,这诸侯王、外戚、功臣集团就并列成为了汉初朝廷的三大内部隐患。之后的汉惠帝刘盈是个软弱的人,其实是他的母亲大名鼎鼎的吕后掌握朝政,吕后那会儿只顾着加强吕氏,打压功臣集团,暂时还顾不上诸侯王们。之后的两任少帝刘恭、刘弘就不必说了,都是傀儡,最后还都被杀了,所以也解决不了什么事。
直到汉文帝刘恒继位,终于这位内敛而又有手腕的皇帝,初步稳住了汉朝日趋混乱的局势,在吕氏外戚已被剪除的情况下,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各地的诸侯王。汉文帝其实才是汉朝削藩的奠基者,不管是之后的汉景帝还是汉武帝,都是沾了汉文帝的光。汉文帝在削藩上***纳的是贾谊的建议,那叫一个润物细无声。都是借助各种正当理由,在诸侯王死后,以恩赐的名义,将封地分给几个儿子,比如齐国分成了六块,赵国分成了两块,淮南国分成了三块。绝对不能明着颁布法令说是要削藩,那样诸侯王一定会联合起来反抗。
到了汉景帝和晁错的组合,这两人有些粗暴了,当然也有时局恶化的关系。汉景帝直接下令削藩,果不其然,七国之乱走起。好在周亚夫给力,帮助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否则汉景帝这波操作就垮了。但是再多联想一下,好在汉文帝已经把三大强国给肢解了,否则齐国、赵国、淮南国还完整的情况下,再来一个周亚夫恐怕都悬了。
在之后,就是到了汉武帝时代,这诸侯王问题依然还得解决,于是主父偃拿出了他的《推恩令》。其实,虽说推恩令是对诸侯王的非嫡子的一种恩德,但是傻子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削藩的阳谋。可问题是,这个时候,经过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打压,诸侯王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时让他们反抗朝廷,有些力不从心,只能我先享受,后人们对不住了,你们可能会要饭了。果然,后来如刘备这样的落魄皇族比比皆是。
一番梳理,推恩令的利弊也就一目了然了。优点是帮助朝廷达到了削藩的目的,并且是一劳永逸之策;而缺点就是依然有些粗暴,打击面大,若是朝廷掌控力基础稍弱,都容易阴沟翻船。
结语
可以肯定推恩令帮助汉朝有效地打压了诸侯王势力,去除了内部的一大隐患,对于诸侯王而言,要想保住实力,要么生一子,要么造反,当然依当时的形式,都没有条件做到。所以说,推恩令的确算是无解的阳谋。
谢邀。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将功臣与宗室裂土封王。分封出去的诸侯,经过文、景二帝,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已经尾大不掉,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所以汉武帝想要展开臂膀干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解决这些诸侯国。
其实在武帝的父亲景帝时,景帝就用过晁错的计削吴、楚两国,晁错削藩的计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要皇帝抓住诸侯王们违法乱纪的事,以此为由头削藩,今天减去这个诸侯几个县,明天没掉那个诸侯一个郡。
这样搞了几下,诸侯们马上知道中央要干啥了,吴王刘濞率先挑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紧接着楚、赵、胶西、胶东、甾(zī)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汉初七国之乱爆发。
虽然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了,但是景帝的削藩政策也不敢再执行下去了,这个争议被搁置,留给时间来解决。
到了武帝时代,汉武帝接过了削藩的大旗。
当时的武帝,熬过了太皇太后,要一展宏图,诸侯王们已经是横亘在他眼前最后的一道难关。自己父亲失败的削藩政策提醒着他,不能用老方式削藩了,必须想个新的办法。
汉武帝手下有很多能人,主父偃就是其中之一,他给武帝出了个法子——推恩令!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推恩令是汉朝皇帝为了打击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的总体权力。
其利在于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其弊端在于:在中央集权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当皇帝势弱出现第三方大势力时,无人可辅佐皇帝。这也是分封藩王的最初原因。下面我们从最初的分封制开始,看看汉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推恩令的实施:
汉初时期,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因此,汉初高祖刘邦设立郡县,分封诸侯国,最初的原因便是为了稳固统治,后来更是与群臣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诸侯国受汉庭节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分封诸侯国制度的好处在吕后专权后提现的尤为明显。吕后虽掌权柄,但由于众多诸侯国环绕,难以轻动,天下依然姓刘。而最终吕后死后,天下又重归刘氏所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最初设立分封诸侯国的目的实际上已经实现了。
然而此时,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隐患,外姓人叛乱,刘姓诸王可以帮助皇帝平叛,但若是刘姓诸王联合反叛,皇帝又当如何呢,如后来的“七国之乱”。
且汉文帝正是借平叛“诸吕之乱”而登上皇位,与其他诸侯王几无不同。所以文帝需要防范的不仅是外姓人的叛乱,更多要注意的是同姓王的不服。
汉武帝的推恩令,是用一张A4纸就解决了地方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相当高明,典型的阳谋。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等具体措施,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有为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实为了削弱地方封国势力,文帝、景帝也努力过,但主要运用的是军事手段,有效果但是与推恩令的效果相比,就差远了;推恩令是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封国势力,汉武帝一个文件下去,下面地方封国争着去落实这个文件,准确的说是地方封国王的那些非嫡长子催着地方封国王落实这个推恩令,一般而言一个地方封国王至少都有几个非嫡长子,嫡长子分封的肯定多一点,但根据推恩令非嫡长子也必须要分封的,这样,一代一代封下去,地方封国都裂变成了很多小封国了,也失去了不听中央的实力。这样,汉武帝中央***仅用一张A4纸就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而且地方落实比较到位。高明!
徐达北伐是怎么回事?如何成功的?
中国古代史上鲜有自南向北讨伐成功的势力,朱元璋集团崛起于江淮后,扫平群雄,剑指蒙元统治中心大都,朱元璋派遣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徐达等率师北进,成就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传奇之一。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徐达的北伐历程。
徐达像
元末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11月,元朝廷早已在各地起义军的打击下摇摇欲坠。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由于这是针对元***的最后一击,朱元璋集团对此十分重视。军队踏上征途前,朱元璋亲自举行祭神仪式,并对徐达等人亲授方略。徐达率军开拔后攻势顺利,很快攻克沂州,招降守将王宣。不久攻克峄州,不料降将王宣复叛,徐达便将其击杀。攻下莒、密、海诸州,然后派韩政分兵扼守黄河。张兴祖攻取东平、济宁,而自己率大军攻取益都,攻下淮、胶等州县。济南投降,徐达分兵攻取登、莱,山东全部平定。
明军北伐示意图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年号为“洪武”,即皇帝位,正式建立大明王朝。不久徐达还军济宁,率水师溯黄河而上,直趋汴梁,守将李克彝逃走,左君弼、竹贞等投降。于是从虎牢关进入洛阳,在洛水之北大败元军。徐达率军平定嵩、陕、陈、汝等州,然后直捣潼关,击败守将李思齐等,可谓一路凯歌。获得捷报,朱元璋专程前往汴梁,摆酒设宴慰劳徐达,听取了下一步北伐的战略策略。
闰七月,徐达与常遇春会师河阴,派遣副将分道巡行河北之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军队临时驻扎临清,派傅友德开辟陆路使步骑兵通过,派顾时疏通河道使水师通行,然后引兵向北。常遇春与徐达合兵,水陆并进,在河西务大败元军,进一步攻克通州。元顺帝携太子、嫔妃等向北逃走。一天后,徐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拒不投降,徐达便将他们斩首,除此之外,未杀一人。徐达的部队在战争时期军纪是比较好的,他命人封闭府库,登记书籍、宝物,并命指挥张胜带领一千士兵看守宫殿门,让宦官看护那些宫、公主等,严禁士兵侵扰欺凌她们。据说城中官民安居乐业,店铺照常营业。
徐达进军复原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王贤的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王贤的历史简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