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观明朝历史读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观明朝历史读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谁看过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全套书从头到尾看过二遍,作者明月写的这套书用白话写成,通俗易懂,大开眼界,从太祖朱元璋写到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结束了明朝十六帝,共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终结了。
全套的巜明朝那些事儿》自以我买回来后我儿子从头到尾看了三遍,他觉得太好看了,整套被看了几遍不够,还时不时放一本卫生间,上厕所了再顺便看看。现在特喜欢研究明史,最喜欢张居正。明朝三百年可以给你一直不停讲。
目前还没有看完全套,看到万历皇帝那儿,但《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看,最有趣的历史读物。所以来分享一下我的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明朝不像教科书里的明朝那样极度专制,非常黑暗。相反是一个开明、可爱的明朝。在明朝皇帝也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言官看不下去就开骂,奏折一本一本地上,战斗力极强,还不怕革职,哪怕被革职,说起来还光荣,“老子以前骂过皇帝”。内阁首辅可以封还皇帝旨意,再不行还可以内阁成员全体辞职威胁皇帝,看你光杆司令怎么办。
都说明朝八股取士,这样选出来的官员都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但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士大夫都不是这样啊。三杨内阁、两袖清风,赢得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十三岁中举的杨廷和、“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最会混,最能忍的徐阶、四方敬仰的太岳相公、和稀泥的申时行……哪个是书呆子啊!个个都是饱读诗书,鬼马精灵,工于心计的治国安邦的贤臣。连认死理,比较呆板的海瑞海清天,打了胡宗宪的儿子,紧紧写了一封信,就让胡宗宪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吞,吃了亏还不敢说。明朝的官书呆子是做不了的!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了不同于教科书的明朝。
我看了不止一遍,电子书版的看了三遍,我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又给他买了《明朝那些事儿》印刷版的一套九本,我又看了一遍,我儿子现在上初二,现在在放寒***,正在看第三遍《明朝那些事儿》。
夏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明朝的统治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团以及书中没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团,这是区别于历代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废掉丞相,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没有为他无能的子孙想过,也没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团会是凌驾于皇帝头上的正***宰者。
文官集团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巩固。而整个文官集团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这样便造成了一个以道德来实现统治目的的国家,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挂羊头卖牛肉,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的***。
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大的宫廷斗争中,都是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消失所牵起的轩然***,比如说首辅的张居正,他在任期间,父亲突然去世,这本来只是礼仪上的问题,但偏偏在文官集团的添盐加醋下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在本书中,作者是以阴阳的思想来阐述的。阳既是光明磊落、不顾生命安危誓死捍卫道德的'人;阴既是所谓的贪官、贪财贪权。阴阳之间的不断冲突,是导致***爆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既是是阳者也有阴,阴着也有阳,在这个物序流转的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谁又能把王朝的覆灭归罪于哪一方呢?
最后,作者是以这么一段话结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而从书中,我唯一得到的结论是:儒教误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观明朝历史读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观明朝历史读后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