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的温度 明朝那些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历史的温度 明朝那些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最冷春节是71年吗?
历史上最冷的春节不是一年,而是在不同的年份和地区。根据气象数据统计显示,1***1年春节的部分地区确实经历了较为严寒的天气,但并不代表此次春节一定是历史上最冷的。实际上,历史上最冷的春节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有过出现,如1985年的华北、东北地区,1993年的江淮、江南地区,2016年的华北、华东等地,每次寒潮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某一年份的天气来代表历史上最冷的春节。
历史上最冷的春节是指在春节期间的气温最低点,在1***1年的春节期间,确实出现了全国大范围的极寒天气,甚至有些地区的气温下降到了负30度左右。但是,要想确定历史上最冷的春节并不是仅仅依据一个年份的气温数据就行了,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年份的比较和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考虑和阐述。
据气象部门的数据统计,1***1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确实经历了异常严寒的天气,是历史上较为寒冷的春节之一,但并不是最冷的。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最冷的春节出现在1985年,当时我国南部、中西部甚至是南部海岸线都遭受了极为罕见的严寒天气,许多地方的温度降至零下30度左右,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古时“三代以上***皆知天文”,天文学在古代真的如此普及吗?
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 多被引作洞见来说明古来天文历法知识的普及,其实此言未必尽然。顾氏所言,当为三代以上能立言者,多知天文;不可偏信为三代以上尽人皆知、皆通天文之学。真若如此,尧舜何必颁制历法?“正朔”之说便为无据。顾氏自是通贯,然不必句句真理。江晓原先生对此有论说,恕不繁引。而且,从谣谚角度来说,不过前辈经验的“教条”,几人深知其理?今人引谚,亦复如此。
是的,古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准确的。最简单的从易经的太极图八卦就是天文。二十四节气构成了太极图。而每一个节气对应着温度和特定的星星出现在特定的天空位置。比如有个丙丁火,(记忆中好像是)2月.7月的傍晚火星将出现在南方的天空(中国地盘是在赤道以北)。当然了,八卦上金木水火土,分别就是说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可以了解了解易经,就会发现古人真的天文指导生产是有道理的
在一个由分分秒秒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天文发达了,科学技术进步了,我们反而忽视了日出日落与季节的更替。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首先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首先,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本,而农业生产需要这些时令知识。再者,了解七月流火,三星在户这些基础性的,常识性的知识,也很正常,并不能说明***都是天文通。就像现在社会的人,虽然懂天文的少,但什么时候月圆,什么时候月缺,北斗在哪里,什么是阳历,什么是农历,这些常识大家还是多少知道的,也可以说得上是普及。最主要的一点,这个时代,各种解锁好的信息直接呈现,不需要再通过夜观天象来获取信息了,那大家去了解天文知识,也只是看个人兴趣了。
现在如果对天文感兴趣,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更专业的设备,学习更多专业的天文知识。当然,结合着这些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天文常识,那所学必然是接地气的。
上古之人(个体人在短短的一生)不仅懂天文,还懂地理,水利、动物学、植物学、土壤学、农具的制造、织布等等,说明他们知识渊博么?这是小农经济的必需技能,不懂就要饿死。
现在的人基本只懂或专一项技能,但生活的很好,因为市场以及市场促成的整个世界范围的分工合作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随之而来的科学、文化的巨大飞跃。
知识分为个人的和全社会的,市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上有哪些刑罚特别的残忍,让人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古代酷刑甚多,不一而足。谨举笔者以为严酷之几例:
车裂:亦称五马分尸,即将人的躯干、四肢分别用绳系于五辆马车之上,马车五向而行,活人被撕成尸块。
腰斩: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
炮烙:将铜柱子涂上油,以火烧之,让柱子变得通体火热,把受刑之人的身体绑在柱子上,使他们被烫的冒烟直到死亡为止。
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是由行刑者用刀在受刑者身上一片一片割肉,足足要割3357刀,至其死的刑罚,残忍程度,无出其右。
宫刑:即用刀去男子之势,使其再无行房生育之能,又不至死。此刑之残忍,在于诛心,使受刑者饱尝屈辱,郁郁而终。
北京最热多少度?
北京夏天的平均气温在33度左右。最高气温一般都能超过40度。最低气温也有25度以上。
北京夏天的最高温度一般在36-39度之间,不过曾出现过极端天气,最高温度为49℃。北京位于东经117~114,北纬34~46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天不仅温度高,而且多雨
明朝时期的火器,与西欧,西亚相比,差在哪里?
想起过去有人问,为什么,明朝在最后不南下夺取东南亚重建明朝。实际上,明朝火器不要说与欧洲和西亚相比,就是和东南亚相比,都没有丝毫优势。
明朝最初的神机营装备的神机,实际上就是仿造的越南火器。而且在此后100多年,这种越南火器都是明朝神机营的主力火器。这种情况一直到佛郎机引进才有改变。
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土耳其和葡萄牙等国交流频繁,获得了很多火器。1526年,在马六甲的土邦淡目王国,就有6吨级别的超重炮,也就是12000斤级别的大炮。1511年,葡萄牙人进攻马六甲的时候,对手有3000门轻型小炮。
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缅甸军队装备了8万支火绳枪,火绳枪的数量甚至有可能超过了明朝军队。那时,明朝才刚刚开始装备这种火器,一直到明朝灭亡,大部分明朝火器手都还是三眼铳一类的火器,而不是火绳枪。
在印尼的各个群岛,都是有很多拥有大量火绳枪的土邦,比如亚齐就有15000支火绳枪,1200门火炮,技术都是来自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荷兰。
在17世纪初期,亚齐的兵器库有1200门中口径火炮,800门回转炮,以及各种火绳枪。在荷兰入侵望加锡城的时候,一次就缴获了33门铜炮,11门铸铁大炮,145门佛郎机,还有83管后装火炮,127管火枪这些神器。而且就连欧洲人都赞美武吉斯人制造的枪管笔直,而且***精美。
明朝的火器比西方相比,刚开始是领先的,但中后期差了,还一天比一天差距加大,主要差在材料上面,不管是铁才还是火药,都存在材料不稳定!
明朝武器并不对西方国家的武器科技占有领先地位。只能说在一些创意上比西方国家更有闪光点,技术不能设计凑。
而且火器手铳,在明初的时候,其实用处也不是很大。
必须躲在障碍物后面,发射。若遇到骑兵强力冲过来,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能配合的骑兵和步兵一在使用。
明初的时候,之所以起了点作用的原因是,草原骑兵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后来见惯了,也找到应用方法了,威力大减。
但马克沁机枪出世,骑兵立马完玩了!
明代的单兵火器多是单眼铳、三眼铳、甚至五眼铳,它虽然威力很大,但装填极为麻烦,且射程比***还近。
嘉靖以后东南沿海的守军在葡人和倭人手里得到了西式火绳枪,当时称为鸟嘴铳、鸟铳、鸟枪。
而且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明朝轻型火器一直没有普及。
是因为明朝官府认为其威力大、噪声大,担心其在地方军队和民间泛滥而威胁朝廷安全,对火器进行严格限制,比如不准地方私***私运硫磺硝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的温度 明朝那些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的温度 明朝那些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