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人物李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人物李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六、刘七起义是怎么回事?
刘六、六七起义是爆发于明朝正德年间,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加之河北等地百姓不堪马政之苦,从而引发的一次大规模起义。而由于义军纪律性极差,所过之处烧杀抢掠、纵横乡里,导致民不聊生,于是惨遭荼毒的百姓便根据义军首领刘六、刘七的名字谐音,创造出了“流里流气”这个词语。
△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初期,由于经常与北元残余交战,为了满足战马供应,朝廷于是强令河北等地农民充当养马户。然而养马需要百姓付出的代价极大,不仅耽误农事,如果养不好还要承担赔偿和处罚,一度导致百姓不得不“卖田产、鬻男女,以充其数,苦不可言”,当时便有人形容“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马政给百姓带来了极大负担
此外,河北距离京师极近,厂卫特务、官僚地主极多,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土地兼并问题便开始逐步严重,各级官员、权贵勋亲、宦官厂卫等纷纷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兼并百姓手中土地,社会矛盾持续突出。
由于以上原因,从明朝中叶开始,河北等地便经常爆发农民起义。为了安定京畿一带的局势,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正德皇帝极为宠信的宦官刘瑾以御史宁杲为“捕盗御史”,率兵到河北镇压农民起义,然而宁杲却***取高压手段,大肆***和镇压农民,他“奏立什伍连坐法,盗贼捕获无虚日,每械盗贼入真定,用鼓吹前导,金鼓之声弥日不绝”。
△大太监刘瑾
刘六、刘七起义发生于明中叶正德年间,以河北霸州(直隶)为中心,波及山西、河南等地,标准的流寇主义,坚持了三年,后来被朝廷剿灭。
赋税沉重,农村的生活很苦,民困已极,庐舍几空。刘六、刘七光听这名字,就知道他们的来源是很底层的。两个人在河北当地被叫做响马盗,其实就是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游民,后来坐山为盗,慢慢形成地方性势力。其实,在两人正式起义之前,由于他们当了土匪,朝廷把家属全部杀光。导致刘六刘七愤而起事,愈演愈烈。不过,不可对此种起义有太高评价,他们之于秩序破坏大于建设性。由于起义军鱼龙混杂,到了山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留下了“流里流气”这个民间典故。
当红宦官刘瑾派宁杲为“捕盗御史”,专门阻止起义军的变乱。朝廷为了防止叛军流通个扩大,除了重点防御,集中兵力剿匪之外,还在基层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称:
奏立什伍连坐法,盗贼捕获无虚日,每械盗贼入真定,用鼓吹前导,金鼓之声弥日不绝;
吸引游民,实施招纳,宣布流民复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明朝地方***这些连坐和控制措施,使得起义军无法和朝廷抗衡,民间也反对变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拖家带口。而且战略屡次失误,导致被围追堵截,最终只能成为流寇,走向灭亡。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在他做君主期间,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如四川爆发了一场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稍后,在河北也爆发了以刘六、刘七和杨虎为首的农民起义。那么,发生于河北的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呢?
(明武宗朱厚照)
河北刘六、刘七和杨虎农民起义的原因,在于马政和皇庄使得农民苦不堪言。在明朝,供应边防防御需要的马匹有两个途径,一是官府饲养,另一个是农民饲养。农民饲养马,称为“马户”,***提供种马,农民自己饲养并在每年上交一定数量的小马驹。但是,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用于养马的草地越来越少。而且,如果马死亡或者没有按规定上交马匹给***,那么马户要赔偿。因此,农民的压力很大。除了马政,农民的土地日益减少,是因为皇庄兼并土地太厉害了。皇庄,是由皇室成员占据的庄园田产。据统计,到正德九年,京畿内皇庄的面积为37595顷,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皇庄的增加,就意味着侵占民田,民田就减少,农民的生计自然是越来越差。民众的生存压力到了临界点,起义就爆发了。
(反映刘六刘七事迹的双忠祠记碑)
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河北的刘六、刘七和杨虎。刘六,即刘宠;刘七,即刘晨。刘六、刘七是河北文安县人,他们兄弟俩和杨虎利用给官府养马的机会,骑马率队打家劫舍,被称之为“响马”,后来朝廷派官员镇压,刘六刘七家属被害。1510年(正德五年),刘六刘七率领自己的亲信起义,迅速有很多食不果腹的农民参加,后来杨虎也率队加入,起义军发展迅速。因为起义军中有很多马户,既可以进攻作战,也可以长途跋涉,所以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很广。两支起义军,刘六刘七部进攻山东,杨虎部攻略山西,都攻下了很多城池。明军制定***,企图镇压起义军。为了突破明军的围追堵截,两支起义军又会师一处,集中力量攻打北京。朝廷慌忙调集精锐军队防御京师,起义军见形势不太妙,于是就南下共同切断运河运输,以打击明军的士气。两支起义军又进攻河南和山东,并在这一带发展。杨虎在一次战役中,被明军阻击并牺牲,军队由刘惠和赵燧统领继续战斗。
(明武宗陵寝—康陵)
1512年(正德七年),明军调集军队援助山东和河南战场。刘惠和刘燧在主要在河南与明军作战,并先后在河南、安徽和湖北交界与明军周旋,但这支起义军寡不敌众,在应山县(今湖北广水市)被明军击败,刘惠牺牲,赵燧被押往京城处决。另一支起义军刘六刘七部则在山东抵抗明军,后来被迫南下湖北、江西等地。在湖北黄州境内的一次战斗中,刘六受伤,投江自尽。刘七率部继续南下,先后在九江、安庆、南京境内作战,最后到了南通,并在此凭借狼山天险与明军作战,起义军伤亡太大,刘七投江自尽,起义军最终被镇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人物李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人物李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