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趋势?
明朝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 清朝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12年,清***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明朝的税收制度到底是农税为主还是商税为主?
答:当然是以农税为主,由于在开国初期,商业被元朝掠夺性的破坏,所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商业,宣布对大部分商业免税(帝谕户部曰:“曩者奸臣聚敛,税及纤悉,朕甚耻焉。自今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
)征收的商税也很轻(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一直到万历年间才重新征收商税,明朝的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给你一个数据.在下面的图片里
大明财政是怎么崩溃的?
孙承宗为了收复失地,绞尽脑汁的想出了一出“堡垒***”,他从八里铺到锦州一共修了四十七个堡垒,工程浩大繁复,并且开支就是天文数字,这还不算,他把原来辽东的四五万兵力,一下子就扩建为十四万人,这真的是有必要?
其实第一个反对这个***的就是王在晋。因为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大名北方气候干旱,作物歉收,这就导致大明的财政税收匮乏,财政不足就发不出军饷、发不出救灾银两,所以就会进一步导致流民、内乱等各种大乱想。
并且受到影响的不仅是大明朝,后金也受到影响的,他们捉不到鱼了,所以就只能铤而走险的南下抢劫大明朝。***如把大明朝的大门关上,休养生息,少点折腾,等灾变过去了,然后解决祸患也不迟,这种做法又不是没有先例,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面对匈奴的扣边劫掠,就把边塞的六万民众全部迁入内地,任匈奴怎么挑衅就是休养生息。
这位最会打仗的皇帝就可以龟缩,那才有后来的窦宪的燕然勒石。所以王在晋就主张放弃全部辽土,明军全部龟缩长城一线,这样可以有利于防守,还能节省大量的银钱,但是朝廷的衮衮诸公差点没把他骂死,我大明寸土不让,怎么可以主动抛弃旧地?
天启初年的财政收入为330万两,但是支出为500万两,财政严重赤字。但是到了天启七年,光辽饷就增加到770万两,可见大明的财政一下就瘫痪了,国家的财政全部倾斜在辽东,那么陕西河南的赈灾可以说杯水车薪,那么为啥会发现此时农民起义遍地四起了。
杨稿兴兵10万,结果萨尔浒全军覆没;袁应泰曾议兵18万,结果沈阳、辽阳还丢了;王化贞佣兵15万,结果以广宁惨败告终;这次轮到孙承宗兴兵14万就想收复辽东,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关键还是14万新兵,自古以来还没有听说在边境常年陈兵十几万的记载。
这样国家财政不被拖垮才怪。事实证明王在晋是对的,接下来孙承宗的“柳河之败”数万大军被人家几百人打的大败,可见孙承宗的***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崇祯为了节约经费减少支出,用了哪些招数?
崇祯这个皇帝讲究节俭,那是出了名的,在他当政的17年里,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用度,他也不太讲究。为了节约支出经费,可以说崇祯啥招都用过!
不过,这个崇祯皇帝有个毛病,就是不管什么事情,哪怕是火烧***,只要你和他谈钱,准没戏!举个例子吧,面对李自成的造反,明军急需制造火炮装备部队,可是,最后一涉及到钱这个好东西,崇祯就干脆放弃了。
虽然崇祯想节俭,可他手下的公务员们却不这么想,一个个都是一日不贪,就要浑身发痒的主儿,慢慢把国库搜刮得一干二净。尽管崇祯以身作则,时不时带头高喊:“文官不爱钱”的口号,也无法阻止财富从国库向官员腰包这一输送过程,最终,节俭得亡了国。
崇祯自己觉得他很节俭,一直都感觉财政风险可控。殊不知,一个更大的风险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悄然而至!因为,明末百姓的税赋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边缘。
明灭亡前,有这么一组数字:
加征“辽饷”,140万两;
加征“剿饷”,200万两;
加征“练饷”,730万两;
崇祯下面的公务部门又出台一个规定,一户逃亡则其余九户补足,九户逃则由未逃的一户补足。好嘛!如此一来,整村的农民撒开脚丫子全部做鸟兽散了。
等李自成兵临城下时,这个又节俭又抠门的崇祯皇帝,他除了上吊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赋税的变化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