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上李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上李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牧是邯郸李姓的祖先?
这个无法证实,关于李姓源流有几种说法。
1.源出嬴姓说,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
2. 李树图腾说,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
3. 源出姬姓说,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 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蜀汉、汉晋、北魏、西夏、唐朝时期,君主赏赐而来。
5. 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 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于老姓
雁门关过去是什么地方?
1、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2、“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3、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取得过哪些成就?
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人,和白起、王翦、廉颇称为战国四名将,李牧最大的功绩就是北部抗击匈奴和西部抵御秦国。
1.北抗匈奴
李牧在驻守雁门郡的时候,匈奴经常前来骚扰,李牧就下令在匈奴来袭的时候,任何人不得与匈奴交战,就这样匈奴多次来袭都没有收获,雁门郡也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胆小,就连李牧的手下也认为主帅懦弱。
有一次匈奴又来袭击雁门郡,俘获了大量的牛羊,匈奴单于闻讯大喜,于是率领大部队来袭击雁门郡,结果却大败而归。此役共击毙匈奴十多万人马,依附匈奴的襜褴、东胡和林胡等游牧民族,或者被灭或者降服,匈奴从此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没错,之前的小规模袭击正是李牧用来引诱敌人的计谋。将士们遇到匈奴袭击就赶紧躲起来,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气,又因此而受到奖赏,就更想打一仗了。李牧趁机利用将士们的气势勤加训练,设下埋伏,果然取得了巨大战果。
2.西却强秦
秦国在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之后,在公元前234年再次派桓齮进攻赵国,秦军很快就攻下了赵国四座城池,赵王急忙派李牧从北边雁门郡南下攻击秦军,李牧率军到达宜安之后,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正盛,如果此时与秦军交战胜负很难预料,于是在宜安坚守不出。
秦军桓齮认为赵军是用坚守的方法让秦军不得前进,秦军远道而来不能打持久战,于是率军攻打肥累,引诱赵军来救,然后在运动中消灭赵军。李牧认为敌军进攻而我军救援,这样会受制于人,犯了兵家大忌,而此时秦军大营空虚,因此趁机快速出兵占领了秦军大营。李牧认为秦军桓齮必定率军来救,于是设下埋伏大破秦军,十万秦军全部被歼,秦将桓齮畏罪逃往燕国,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李牧和同时期的其他三大名将一样,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置敌于死无葬身之地,可能这就是大将风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上李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上李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