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漕运的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漕运的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找一本主角穿越到明朝入赘,先当衙役,后来组建漕运?
僵尸出现在现代 作者: 醉清风 简介: 他是一个僵尸一个活了六十多年的僵尸,一个穿行在都市冷漠着注视着一切的僵尸,当各个神秘职业的出现,他会发现原来他不是当今社会唯一特殊的存在,还有着那么一群特殊的人也存在着。
淮安建府历史是什么时间?
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40余年历史。淮安府署在明朝时管辖区域为赣榆、海州(今连云港)、邳州、沭阳、宿迁、睢宁、桃源(今泗阳)、清河、安东(今涟水)、盐城、山阳(今淮安区)等九县两州。
淮安府,为明,清两代的一个行政建制。明朝初年,设淮安府直隶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京师后,改属南直隶,时为今江苏***江以北境内两府之一(另一府为扬州府),以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为附郭县,府署驻地。清初沿袭明朝制度,仍置淮安府属江南省,后江南省东西分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江苏省,辖境较明朝略有缩小。1913年废府,1914年附郭县山阳改设淮安县。
郑河起源地?
太仓.浏河镇
太仓浏河镇是江苏省太仓市东部濒江临海的重镇,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万里长江第一港。元代称刘家港,漕运勃发,海贸隆盛,被誉为“六国码头”。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在此七下西洋,成为与当时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大海港。今天浏河以她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综合实力,被誉为“江尾海头第一镇”,是全国1887家重点镇之一。
京杭大运河期从南方运输什么?
最主要的是粮食
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元代开通海运,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 、川蜀,航海诸番贡 之入莫不由是而达”。
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专办御用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运河北上,到北京修宫殿,建宗庙。
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头”。邵伯镇以棉、夏、葛、标、黄草等布及米、豆、竹、木为主要货物,被称作“御长十里,客货云集,江北第一大镇”。
清朝时的漕运总督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通过一些近代的电视剧,我们知道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还有一个不管地方行政,地位比其他地方总督还要重要的非常吃香的总督,就是漕运总督。我们都知道,在明清朝的都城在北京,在当时,北方缺粮,为了巩固统治,需要从南方运送大量粮食到北方,因此漕运由此诞生。在明代宗景泰二年,设置了漕运总督,清军入关后沿袭明制,在淮安设置了总漕部院衙门。
清朝的漕运总督并不是管辖全国所有省份的物流工作,而是指管辖大运河流经的地区,从南往北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八省。 据清朝史料记载,每年有两万多艘漕船进京运送物资,还有近万条往来的商船。因此,漕运的稳定关系到帝国的稳定与安全,可想而知漕运总督的定位有多重要。普通的漕运总督至少是正二品,挂兵部侍郎的漕运总督为从一品,可要知道拱卫京师的直隶总督不挂衔也不过是正二品。 漕运总督是有兵权的,可以直接调动3000军队,而且漕运总督所管辖的省份都有粮道衙门都有驻兵,保卫沿途漕运安全,加在一起兵力近三万人。在清朝,总督称为制台,巡抚成为抚台,而漕运总督称为漕台,又因为握有兵权,又称为漕帅。
再补充一个知识点,清朝共有两个职业总督,另一个是河道总督。很明显,河道总督就是种树的,而河道总督则是乘凉的。漕运总督管着朝廷的钱粮命脉,虽然俸禄不高,但有近三万两的养廉银,养廉银可是清朝明面上的工资。所以,漕运总督可谓是一个肥的不能再肥的差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漕运的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漕运的历史背景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