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吏部尚书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吏部尚书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吏部管什么?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吏部,其首长为吏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吏曹,首长改称吏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吏部的机构。
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
唐朝三省中,尚书省权力最大。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发起,到唐朝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是唐朝的中央最高***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唐朝,三省的具体权限为“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的职责分工。
“中书取旨”,意即中书省负责领取圣旨,然后向下传达;“门下封驳”,即门下省负责谏诤,以匡正朝廷决策的失误或过失;而“尚书奉而行之”,是指尚书省奉旨负责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从历史看,尚书省形成较早,因为尚书省权力过大,才后设中书省和门下省,其目的就是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也最为庞大。唐代尚书省领管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24司。也就是说,相当于现代的人事权、外教、军权、司法权、民政、工程安排等权力,是均集中在尚书省的。 此外,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只有尚书省设在宫外。也就是说,尚书省具有实际执行权,其管理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大,而中书、门下两省都是在皇帝眼皮下做事,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建言谏诤的事情,并无实际权力。
吏部是干什么?
吏部的根本职能是天下文职官员的选授、封勋和考核,并颁布各种政令,应该说举荐人才是吏部的本职工作。因此吏部在六部之中位高权重,颇具声望,位居六部之首。尽管在法令上没有规定吏部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由于其崇高地位会参与到军政大事乃至国家执政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中,同时负担皇帝的各种临时性差遣工作。
1.吏部就是铨选官员的“组织部”,负责考核审查升迁全国文职官员
吏部位高权重,掌管全国文职官员的考核和选拔工作,整体上复杂官员的考察、升降、监督、考评等诸多工作。在不同的时代中,由于具体职能部门设置不一,吏部铨选文官的权力时大时小,但整体上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同时吏部在考察、选拔官员之时会制定各种政令和法令,从而使得官员的升迁有所依据,保证官员铨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当然由于吏部掌握委派官员的大权,也导致了相当程度的吏治***,导致铨选环境的恶化。
2.吏部在参议军国政事上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甚至皇族内部的***也会派吏部重臣参与解决
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中,皇帝都要专门咨询吏部的意见,可见吏部可以参与到国家军国大计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甚至有些皇族内部***,由于各部都无法协调处理,皇帝也会委派吏部参与解决,以体现礼法和重视程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吏部并不具备参与军国大事的职能,也没有相应的职权,但是由于吏部位高权重,吏部尚书一般都身居内阁,六部也以吏部为主导,所以无论是军国大计还是各部门之间的***和协调工作都由吏部参与。
3.吏部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在于皇帝的临时性派遣
吏部主持国家祭祀事务是皇帝经常指派的工作,由于古代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天地等自然神和圣人孔子、五岳之神、社稷之神等,名目十分繁多。皇帝无法经常参与到此类事务当中,大多时候都是委派吏部主持。
吏部还负担为皇帝、皇子讲经解史的经筵工作,除此外,还包括编修史书殿试读卷官的工作。同时册封宣旨也是吏部的工作之一,比如对皇子、亲王、妃子等皇室的册封,跟电视剧中太监宣旨有些不一样,这些都是需要吏部尚书作为正使去册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吏部尚书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吏部尚书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