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东林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东林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的东林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明朝真的亡于东林党吗?
一个帝国灭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东林党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但因此把明朝灭亡的罪因归结于某一个人或团体是极不合理的。我们来看一下“东林党”的形成,这是明朝末年的一个以江南文官为主、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儒家政治集团。它的雏形是嘉靖朝时以徐阶为首的“江南官僚集团”,成名于万历年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
自土木堡以后,文官逐渐掌控明朝朝廷,文官中又以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人士为主。他们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明末三案、京察之争等就有江南士大夫集团的影子。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原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顾宪成和礼部主事顾允成兄弟被弹劾离职,回到无锡,顾氏兄弟开始为慕名而来的人讲学。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兄弟与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开始在宋朝理学家杨时主讲的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他们“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这些失意文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的政治集团,被称为“东林党”。
东林书院是当时国内最鼎盛的四大书院之一,讲学的大儒们对朝堂上的年轻官员们影响极大,因此东林书院逐渐成为江南人士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这些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在野政治集团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江南士绅的广泛支持,但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同一时期,以浙江人沈一贯为首的浙江籍官僚结成“浙党”、以湖北人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人亓诗教为首的“齐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
这些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合称为“齐楚浙党”,他们与以师生人际网络结合而成的东林党相互攻击,是为“东林党争”。
东林党与“齐楚浙党”从国本之争引爆的二书二楚(第一次妖书案、第二次妖书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杠案)、明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斗争数十年,他们以六年一期考核官吏的京察作为打击对方的手段。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东林党人杨时乔与左都御史温纯主持京察,借机打击浙党官员钱梦皋、钟兆斗以及御史张似渠、于永清,浙党领袖沈一贯称病不出,最后内阁只剩朱赓一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吏部尚书孙丕扬主持京察,党争愈发激烈,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说:“东林所至,倾动一时,能使南北交攻,角胜党附”。
公元1644年,万寿山上,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望着往日一片宁静的京城变成一片火海,在燃烧的火焰和百姓的惊慌声中,他怀着痛苦与悔恨等等复杂的情绪自缢而亡。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就此,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的大明宣告灭亡。
而要说起明朝的灭亡,就不得不提东林党这一组织。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争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诱因。那么,东林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东林党
什么是党呢?在明朝那个时候,党,指的是朋党,大意就是对在朝廷中拉帮结派,组成势力的一些人的称呼,是个带有贬义的词。而东林党是否也是个贬义的指称呢?
东林党的最初起源其实是东林书院,该书院是万历时期被朝廷罢黜的吏部大臣顾宪成回到老家无锡后为讲学而设立的。该书院的前身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学者龟山先生的讲学之地。
被罢免的顾宪成归乡后,鉴于当时政治***、民不聊生的境况,再加上上门求学者众多,便和弟弟顾允成以及好友高攀龙等一起兴修了这所书院,扩大其规模,用来宣讲儒学,培养人才。《东林本末》记载,“自顾泾阳削归而朝空林,实东林之门户始成,夫东林故杨龟山讲学地,泾阳公请之当道,创书院其上,而因以名之者。”
而他们宣讲儒学,一是针对时人因误导阳明心学而产生的清谈空谈之风,阐明真正意义上的孔孟之道,提倡学者、士大夫等务实;二则是在讲学过程中涉及到对时政的批判与建议。除了日常的讲学与授课,东林书院还会开展讲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且不限制参加的人员。
就这样,东林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言论所产生的舆论作用也越来越大。“宪成讲学,天下趋之”、“而四方来观者上自名公卿,下迨布衣,莫不虚已悚神,执经以听,东南讲学之盛遂甲天下”。
而在此过程中,东林书院的一些观点,诸如广开言路、反对矿监、税使,提倡工商皆本等,触犯到宦官以及其它官员的利益。而其所宣扬的观点和掌握的舆论主动权也引起了朝中其它势力的不满,比如浙党、齐党等以地缘关系结为一伙的官员。
由此,赞同和宣扬东林一派观点的官员被认为是东林党,而东林党这个名称正式出现则是在熹宗时期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整理出的《东林党人榜》、《东林点将录》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东林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东林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