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第一猛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第一猛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明末最后一个猛人洪承畴是汉奸?
洪承畴的汉奸定位是明确的。他生为福建泉州人,23岁中进士入朝为官,更是深受崇祯器重,直至成为蓟辽总督,手握国家过半的兵马,事业已达汉人汉臣的极致。投降满清后,他对满清的政策制定、军事行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顺的溃亡以及南明的覆灭都有直接责任。
北京被李自成攻克,意欲入关的多尔衮犹豫不决,洪承畴提出建议:“山海关易守难攻,应绕道长城,进入关内;并且,改变以往烧杀抢掠的行为,严明军纪,不杀、不烧、不抢;有开城归降的,加官进爵。这些政策都被多尔衮***纳。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向清军求援。洪承畴立即建议改变方向,清军日夜兼程,迅速赶至山海关。吴三桂曾为洪承畴旧部,在其引荐下,吴三桂与多尔衮祭天盟誓,两军联手对付李自成。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大败而逃,洪承畴又建议清军紧追不舍,加速前进,直下北京。进入北京后,他又献计“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使明人误认为清军报了崇祯帝自缢之仇,以致南明弘光朝有了“联虏平寇”的念头。中原大地,清军所到之处,不仅没有再遇有效抵抗,反而受到欢迎,加速了清军问鼎中原、灭亡明朝的历史进程。为了证明清朝不是一个割据政权,而是全国的法统,在洪承畴等大臣安排下,本来已经在关外即位的顺治皇帝,在北京又举行了登基大典,一应礼仪全按华夏故典。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人,天启进士崇祯初年任陕西兵备道。追剿流冠基功升总督。崇祯十五年任蓟辽总督率八总兵援锦州。洪主张积一年之粮稳扎稳打,待后金供应不继寻机决战。但时关内糜烂朝庭促战,洪无奈进兵。后金视此战为明金决战皇太极举倾国之兵迎战,并出奇兵切断明军大营与屯粮地觉华岛的通道。洪无奈拟退宁远就食,王朴吴三桂两总兵先逃,明营大乱,后金兵猛攻,明军大溃。洪率邱民仰曹变蛟入松山城死守。半年后副将夏成德献城洪被俘。皇太极命斩邱.曹.洪送盛京。洪至盛京欲自决.,禁食不进,皇太极从范文程之言下牢劝降,洪逐降。皇太极并未马上对洪加以委任,而是厚加恩养,洪也静观时局。皇太极暴亡后权力转入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多尔衮继承了皇太极对洪等人的做法。甲申年清军逐李闯迁都北京,在剿天南明弘光***后,洪出任江南招抚使,成功瓦解了江南鲁王等几个明藩王***。并利用门生故吏的关糸招降了大批明朝官吏。江南大定。后因明朝遗老利用洪发的火牌进出南京案为人纠参。洪回京就任大学士虚职。洪再出为任西南经略指挥吴三桂等人进军云贵剿灭南明永历***。在洪的指挥下进展顺利,永历***不支逃往缅甸。随后清庭催促洪进军缅甸彻底消灭永历***,洪多方拖延以各种借口延迟进兵,后借口体弱多病解除经略之职,将云南交与吴三桂管理,回京任大学士。回京后逢摄政王多尔衮暴亡遭清算,受牵连险遭不测后幸免。清庭对洪在云南的作为是不满意的,洪最后只得到了一个三等骑都尉的爵位。与洪为清朝所做的贡献比太微薄了。时过百年乾隆朝修史,洪被列入貳臣传。
袁崇焕和孙传庭谁更厉害、更勇猛?
孙传庭属于锉子里面拔将军,就像老话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不过此人气节尚可也算忠臣良将。袁崇焕不同他是朱可夫那种将领,给他机会他能改变历史,这也是为什么明未那么多英雄好汉只有袁崇焕、史可法被称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个人觉得,应该是孙传庭更厉害些,同时对大明王朝起的续命所起到的作用,也比袁崇焕更大一些!
说到孙传庭和袁崇焕,他们还真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都是进士出身,同时又是明末最为出色的军事统帅。他们两人一里一外,苦苦支撑着明朝的两条战线。
孙传庭是对内镇压关内的农民起义军,而袁崇焕则是对外抵御关外强悍的八旗军。两者彼此不在同一条战线上,似乎很难作比较。但通过两者在各自战线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个人认为孙传庭要比袁崇焕强,而且对明朝的作用更关键。
首先,农民军与八旗军相比,前者对明朝的威胁更大。因为,八旗军更像是明朝的外部伤口,虽然会不断的给明朝放血。但是,明朝毕竟血量大,只要自身还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那么满清是干不掉庞大的明朝。
而农民军则不同,他们就像是明朝体内的癌细胞,会不断癌变、蔓延、恶化,进而不断破坏和吞噬明朝的“机体”。所以,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军的问题,那么明朝就会逐渐丧失造血能,并使其内忧外患的困境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样一对比,那么孙传庭的作用,更像是明朝体内的一剂抗癌药,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明朝体内的“癌变”细胞,让明朝恢复造血能力,进而在抗金(清)战线上实现由守转攻。而这正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而相比于孙传庭,袁崇焕则像是明朝外部的一块特大号创可贴,他是没有能力消除八旗军这个大伤口的,只能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
其次,孙传庭在关内剿灭农民军的作战中,所取得的战果更大。孙传庭为大明征战多年,转战陕北、商洛等地,先后击击败高迎祥、李自成,斩杀陈可新、谢君友,一度让烽烟四起的关内有了重拾太平之势,让明朝看到了复振的曙光和希望。
孙传庭不管如何是个悲剧英雄~袁崇焕是文人靠吹牛五年复辽上位的~充其量是个知县知府才能~将军是靠真刀真枪打出来位的~靠牛逼吹嘘上位牛逼吹破了必将是悲剧~而且袁崇焕上位后***传圣旨杀了敌后武工队大将毛文龙对明朝危害极大~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辽东格局平衡被打破~所以袁崇焕不是英雄是明朝灭亡的重大责任人~而且现在某些人吹嘘锦宁大捷和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重炮击伤而亡更是吹大牛逼~
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只要用好这两人,大明就有希望!关键这两人被崇祯杀的杀,贬的贬!最后把孙传庭搞的个半死,农民军来了,才又想起了他,可惜这个时候人家已经力不从心了!
我觉得大清能入关,很多人都分析的很多原因,我觉得直接原因就是崇祯昏聩无能
蒙古鞑靼部的俺达汗为何会同意与明朝议和?
北方游牧民族,在打不过或打仗成本高于其抢掠财物人口时,就会为了生存,等待时而动猥琐发育,以求其族群生存。而中原王朝的一些利己士绅(用现代讲就是手中有点权的地方体制人员与商贾),就会为了私利而弃国家民族的真实生存情况而不顾,大肆造谣宣传战争的危害,却不言此战争就是放任域外异族而引起的。最终是只看眼前私利而失去抗击外族入侵的最佳时期,而灭亡。
俺达汗与明朝议和,史称“隆庆和议”,在明朝历史上可不是小事,是意义一等一的大事。
明朝与蒙古结下的梁子众做周知,互相厮杀了二百多年,这种世仇,却在明朝十六个皇帝中并不起眼的一个——朱载垕的隆庆朝得以基本化解,当时蒙古的大佬俺答汗为何会同意与明朝议和呢,或者说朱载垕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蒙古是马背民族,放牧、骑马、射箭是是他们的天赋技能,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但除此之外,其他技能少得可怜,农业和手工业基本为零,盐、铁、布匹等一些生活必需品,都必须从农耕区获得,甚至连口铁锅,都无法自己打造。
而且由于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敌对,明朝边军换着法子给蒙古搞破坏,今天烧你一片草场,明天趁你部落里男子出门,捣毁你的营帐,更过分的是三天两头杀几个平民拿首级回去请功,蒙古首级可是最值钱的首级,一个能换几两银子的。
当然蒙古部落也没闲着,不断在边境掳掠,还经常有组织地深入内地抢劫,有时候规模和后果甚至震惊天下,比如正统朝瓦剌太师也先的入寇,和嘉靖朝的庚戌之变。
不过,相比较而言,虽然双方互有损失,明朝毕竟家大业大,东西被抢走了,我可以再生产出来,蒙古就不同,一片草场被烧荒,可能要经过数年甚至十来年才能恢复,营帐被捣毁,老弱妇孺被杀,都是极大的损失。
此消彼长之下,除非蒙古能始终保持对明朝形成压制,否则,吃亏的还是蒙古。但蒙古各部落在北元灭亡前后就四分五裂,就算出现个把像也先那样的牛人,也不过稍纵即逝,最后还是归于分裂,并自相残杀。
所以,比起明朝对马匹、牛羊的需求,蒙古对于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需求要迫切得多。明军没有蒙古马,还有[_a***_]马、山西马,牛羊产地也遍及全国,蒙古各部落要是没有了锅,那就吃饭也够呛,这使得当时蒙古俺答汗要可劲地寻求朝贡和互市,这是蒙古同明朝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在战争状态下,这些想都不要想,战时不可能有朝贡,明朝更不会开放自己的边境给敌人以资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第一猛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第一猛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