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的印象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的印象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家对明代有什么看法?
大明王朝1368年建元,1644年倾覆,历时276年。每个朝代都会经历初创――繁荣――倾颓的历史进程。很多学者认为大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实明朝与大宋相比,并不势弱,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大宋朝。抱庸仅举几例,勾勒一下我的印象大明。
剥皮行草。明代吏制最严,开国皇帝朱元璋定制,对***白银60两以上的官员***取剥皮抽筋等极刑,仅朱元璋一人就杀了15万贪官。中期以前的大明王朝,吏治清明,涌现出海瑞这样的清官。朝中大臣多数忠直,死谏时常有之。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此酷刑到了中后期逐渐失去威慑,明代后期的贪腐程度丝毫不逊于历朝各代。
东西二厂与锦衣卫。明代国家机器功能强大,统冶者高度集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建立了锦衣卫侍卫机构和东厂西厂特务机构。锦衣卫掌刑狱,东厂掌侦辑与监视百官,西厂负责侦察臣民言行,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而不用奏报皇帝。三者分立,都直接向皇帝负责,共同织成一张政治上的弥天大网。
永乐大典。诗词文学到了明代逐渐势微,但文学小说逐渐发展完善。中国四大名著里的三部(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皆出于明朝。但更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由2000名学者耗时五年编成,全书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真可谓是旷古烁今。
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称为明代以前本草学著作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药物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明代,医药学的发展更趋全面,基础学科、临床分科与治疗经验总结、卫生保健都有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医学发展的革新倾向和求实思想,更是弥足珍贵。
为什么外国人来访明朝与清朝,对明朝评价较高?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被合称为“明清”。
明朝总体来说优于清朝,军事强大,科技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哲学思想文化上出类拔萃,书法、诗文、绘画等领域名家辈出。
清朝开疆拓土方面优于明朝,但是清军入关造成了中国历史大幅度倒退,开始闭关自守,苛捐杂税繁多,制度黑暗***,民不聊生,在军事上任由外国侵略者宰割。
有句话叫做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要放在明朝,那就是明朝的月亮比外国圆,而放在清朝,则要改为外国的月亮比清朝圆,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是综合国力决定一切,明朝时,欧美国家刚刚崛起,那时的明朝可称为头号世界强国,在西方人眼里,明朝那都是遍地黄金,富的流油的国家,而且明朝***的教训过这些西方入侵者,佩服强者,这是西方国家的准则,自然评价颇高。
而到了清朝,尤其是1840年后的清朝,国势每况愈下,此时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实力蒸蒸日上,清朝被西方的船坚利炮教训了一顿,强迫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地赔款,此时的东方大国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了,反而是西方列强们开始认为清朝***无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海岸线架几门大炮就能打赢中国,这样的天朝上国,还值得西方列强的尊重吗,当然不会,只会深深的蔑视。
话说回到了大明,除了国力强盛令西方折服,还有就是大明一朝无割地赔款,对于外来民族入侵大明,明朝都是强势反击,一一击退,这是满清***无法比拟的。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清朝受到了西方列强等外来民族的入侵,其实在明朝中晚期后,也同样存在着西方殖民者的袭扰,16世纪的时候,西方殖民者已经逐渐把他们的势力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并把爪牙伸向了明朝的东南沿海。
当时西方殖民者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是当时欧洲一流的强国(那时英国只能算欧洲二流国家),他们对明朝一次次的武装侵犯,都被明军一次次的粉碎,讨不到半点便宜,尤其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荷兰,曾在福建叫嚣,大明***严令福建地方***惩办荷兰人,福建巡抚调集水师和地方官兵把荷兰人打的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和明朝叫板。
还有一个近邻对我们国家也是虎视端端,那就是日本,在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当时的日本实际领导人丰臣秀吉在完成统一后,就把目光放在中国身上,他首先是先征服朝鲜,最终目标是中国。
1592年,日本出兵14万征伐朝鲜,面对日本的猛烈攻势,朝鲜很快溃败,战争很快推向了中朝边境,朝鲜国王向大明皇帝请求支援,万历帝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12月26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大明军队和朝鲜军队联合反攻下,日本遭到严重挫败,被迫退兵,这一仗使得日本老实了将近300年。
这个结论明显是错的,著名历史学者(美)唐德刚曾经对此有过论述,可以引为一见。
西方开始全方面了解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孤立的。在此之后,大多可以互相印证。
题主说外国人对明朝的评价比清朝高,是不对的。因为外国人(最早为葡萄牙人及其支持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建立交流的时候,差不多是在1580年之后。
想一下,1580年是什么时候?是明朝著名的混子皇帝万历,明朝已经进入了一塌糊涂的境地。整个明王朝一片落日景象,从上到下的社会风气都非常非常差(封建王朝的国运直接在社会风气上体现)。这个时候,外国人对明朝的印象是什么呢?
一个较为开化的民族,文化教育相对发达。还有其他的值得称赞?没有!
军事、科技极度落后,除了医学(当时西方在这上面也是牛鬼蛇神),几乎叫的出名的学科水平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最可怕的是,人家在艺术上都鄙视你。音乐缺少变化,绘画不写实。你还一点都没法反驳,很多今天我们以为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对西洋文化的吸收、改良。
一片王朝末向的明朝很快走向了终结,清初的前几个皇帝,当真是狠人。整个王朝的态势就是欣欣向荣。这个时期外国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我们来看一看(美)唐德刚的结论:
排开有争议的元代来中国的马可波罗不谈,明末来中国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给中国带来许多"天朝”没有的东西和新知识。比如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万国坤舆图》就是利玛窦主持绘制的。明末中国已现资本主义萌芽,不再施行明初的锁国政策,有点改革开放了。可是[_a***_]康熙之后又现闭关锁国的味道。乾隆名言“天朝之大,无所不有。原不藉四夷以通有无”。(老子不和蛮子来往)!拒绝学习西方的先进东西,扼杀了中国已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是倒退一大步,给以后挨打埋下伏笔。
明朝皇帝哪一位让你印象深刻?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古代王朝皇帝多奇葩,既有明君也有昏君。明朝,做为封建专制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如果说哪位明朝皇帝让人印象深刻,那么还是选择开国之君朱元璋!
朱元璋凭什么就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这倒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从最底层一步步地爬上皇帝宝座。这可比前朝那些官二代、将三代、宦四代们困难得多!
试想,社会***只有那么多,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又是那么的有限,可以提供的上升通路也并不畅通。在古代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下,整个社会基本上是固化的,根本没有多少发展机会可以提供给中下层人士。就更不要说象朱元璋这样的寂寂无名之辈了,在那些有权有势者的元朝统治者眼里,朱元璋不过是一只蝼蚁而已!
但是,就是这个无名之辈,连同他的那些同样是无名之辈的淮西伙伴,比如徐达、汤和等等等等,居然可以趁势崛起,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世诚等一方枭雄,最后又将蒙元的势力逐出了中原,还收复了昔日被石敬瑭割让的幽云之地。
而且在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功臣们都是自己的亲朋故交,便纵容他们违法乱纪。在他的整治下,明朝没有出现类似宋朝那样的“开国伊始***丛生”的局面,明朝机器的运行也大致在正常轨道之中!
因此虽然朱元璋有冷酷无情、刻薄寡恩以及猜疑之心太过的缺陷,但对于明朝百姓来说还不失是位较有作为的好皇帝。如果给朱元璋在历代帝王中排排名次,似乎还是可以排到中上流的水平,基本上与汉高祖刘邦差不多吧?虽然比不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也做出了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共有16个皇帝,却有17任皇帝位。因为有1个人做了2任皇帝,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只有9岁,因为年纪太小,不懂国事,国家大权基本都在自己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手里,自己没有什么权力,自己的母亲孙太后在后宫也没什么话语权,只能说这母子俩也不容易,好不容易熬成皇帝皇太后了,奶奶太皇辈的人还在,而且权力还非常大,没辙,还得再继续熬着。
好在大明王朝的太皇太后张氏,非常有魄力,任用贤臣,打击宦官,治理国家有方,大明王朝一派欣欣向荣(蜗牛评论:这点和康熙与孝庄有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孝庄注重培养康熙,而张氏只是放任英宗)。好景不长,朱祁镇16岁的时候,太皇太后走了,没过两年,平时压着自己的几个老臣也都随太皇太后而去。这下子,明英宗朱祁镇就如同解开缰绳的野马,可以放开性子撒欢了。先是把自己喜欢的宦官王振提拔上来,把国家的事一股脑儿全交给他,包括军机大事、对外交往等等。这可不得了,一个宦官啥也不懂,就统揽朝政,敢乱拍脑袋胡乱指挥,顿时国家就有点乱套了。为了掩盖自己能力不行,王振就对朱祁镇不停地出馊主意,把皇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移。
有一次,王振竟然鼓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出去打瓦剌(这里解释下,明灭元,太祖朱元璋把元顺帝打回了漠北的蒙古,元一分为二,也就是瓦剌和鞑靼)。朱祁镇20刚出头的愣头青一个,一听立马来了兴趣,想着当年自己太爷爷的太爷爷牛叉,把元朝赶回了漠北,自己的老爹明宣宗朱瞻基也很厉害,曾御驾亲征打败瓦拉的汉王,自己要像他们学习,也出去干一票,说不定也能名垂青史。年轻人有***是好事,可是朱祁镇没看到,朱元璋那是战火里爬出来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自己老爹朱瞻基也是一度跟着爷爷朱棣南征北战,带兵打仗也是很有一套的,自己自幼就在深宫,顶这个皇帝的头衔,这么些年来基本也都是玩过来的,怎么办?明英宗朱祁镇再一次想到了王振,主意是你出的,你也很有能力,就当皇帝的先锋吧,出去后什么事你做主,我照办就行。
于是匆匆忙忙临时拼凑了二十万人,号称大军五十万,浩浩荡荡出发了,朱祁镇是意气风发,想着自己再驱逐鞑虏的道路上要更上一层,丰功伟绩要远超先人。王振是狐***虎威,皇帝做他的后盾,他说什么皇帝都言听计从,当太监当到这个地步,也算人生巅峰了。一路上是各怀心思,唯独没考虑怎么打仗。这群猪队友,成功地把朱祁镇带入了坑,先是大军到了大同,天气不行粮草跟不上,就想撤回去不打了,直接原路返回吧,面子挂不住,还得绕着道的走,于是就有了“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绑了肉票,直接登上了明朝耻辱榜头条,王振也就地被砍了,甚至于,国家都差点被灭了,幸好当朝重臣于谦等人成功的整了出北京保卫战,如若不然,恐怕明朝就毁在这个二杆子皇帝手里了。
明英宗朱祁镇被***已经很倒霉了,更悲催的是,明朝皇宫大内想的不是怎么把他救回来,而是得抓紧找个人先顶上来当皇帝。因为朱祁镇有儿子,按道理继承大统的应该是他的儿子。可是这时候,皇太后孙氏起了关键作用,她觉得反正自己老公有两个儿子,一个被抓了没办法,那就让另一个当皇帝吧,反正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没变动就成。于是,弟弟朱祁钰和母亲孙太后,就这么简单把他给算计了,朱祁镇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太上皇。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更不考虑怎么去营救自己的哥哥了,反而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朱祁镇的名义来议和,没不用搭理。明朝强大,瓦拉再怎么也是小打小闹,什么事还得看着大明的眼色来,但瓦拉的政治智商可能真的一般,或者压根就没理解景泰帝的意思(朱祁钰原本就是想瓦拉你直接把哥哥朱祁镇干掉,最起码别放他回来),也有可能观念不一样,认为朱祁镇是现在明朝皇帝的哥哥,又是太上皇,已经拘了1年了,还是放回去吧,于是又有了后来朱祁镇7年惊恐不安的深宫生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的印象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印象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