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徐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徐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明风华徐滨是谁?
《大明风华》徐斌是一个靖难遗孤。
徐滨之父为建文朝重臣,死于靖难之役。他逃出南京城后被靖难遗孤组织收养,逐渐变成了一个沉着老道的人。徐滨一直温暖而隐忍地爱着孙若微,曾深入敌阵为她保护儿子。即便命运将二人分开,徐滨也一直作为兄长,作为智囊,作为靠山,作为孙若微永远碰触不到的爱人陪伴了她一生。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徐滨的扮演者为乔振宇。
乔振宇介绍:
乔振宇,1***8年11月1日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
湖南发现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如此罕见的从未断代是如何做到的?
一、湖南发现的谱系完整锦衣卫世家指的应该是《骆氏族谱》记载的“骆铭孙村”,这个村的人祖上都是锦衣卫,后来逐渐形成了村落。
据骆氏族谱记载,骆家从祖上骆以诚开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至骆家十世祖骆安时,已经官至锦衣总宪,也就是锦衣卫最高统领,食邑千户,势力达到顶峰,享誉一时。
二、值得一提的是锦衣卫是明正三品官员,有爵位,官位是可以世袭的。
锦衣卫在明代势力滔天有目共睹,骆氏先祖骆安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时,甚至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而骆安的子孙也一直享受世袭爵禄,这也就不难理解几代人都能担任要职,不会出现断代。
三、当然这个世家在湖南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影响。骆氏所居村庄是“二溪环抱”的水势格局,加上盆地地形,形成了当地闭塞封闭的理念。
他们有着中国最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子承父业,发扬先祖功绩在他们心里是最重要的。而先人对后代也是从小培养,小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以后要为国效力,他们算是锦衣卫的储备力量了。
说一句题外话,这个村据了解还和建文帝失踪之谜有关联,其境内还流传着建文帝踪迹的民间传奇故事。
这个湖南发现的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就是湖南新田骆氏家族。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锦衣卫本身的制度说起。
首先,锦衣卫的常态就是子承父业、子袭父职。明代承袭元朝制度,实行世袭户籍制度,其中军户属于军籍,隶属于兵部掌管,要世代承担军役,锦衣卫中的成员也属于军籍,其中从正三品指挥使到正七品镇抚的九等官,多为世袭,所以几代人在锦衣卫担任要职,从未断代,其实谈不上如何罕见。
其次,具体到骆氏家族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从骆以诚的孙子骆广进入锦衣卫起,到骆安因为与兴献王的关系被嘉靖帝擢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一直到明亡,骆家出过骆思恭、骆养性两个锦衣卫的负责人,骆家确实在锦衣卫中延续数代。其中父亲骆思恭是万历后期和天启初期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壬辰抗倭战争中曾经派出情报人员对明朝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后来因为和魏忠贤关系不好被魏忠贤陷害(万历年间,其故乡骆铭孙村被赐予“锦衣世家”“楚南望族”牌匾);到魏忠贤倒台,崇祯帝重用了儿子骆养性担任锦衣卫的负责人。相比授予勋臣贵戚子弟的锦衣卫挂名的虚职闲差和锦衣卫中一般官职的世袭,这对骆家父子算是连续58年担任实际负责人(中间隔了魏忠贤爪牙田尔耕),可算是有所不同。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锦衣卫腰牌,崇桢壬午年造,此时锦衣卫的负责人即骆养性)
但是,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如此罕见的从未断代,这样的表述多少有点新闻眼江湖诀,如果专家也这么表述则可能多少是场面话(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对新田首次发现谱系完整的锦衣卫世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一家几代人在锦衣卫担任要职,并没有断代,在全国非常罕见)。
锦衣卫,为皇帝“十二卫”(宣德八年改为二十六卫)中的一卫,其武职官职包括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三人(正四品)、镇抚二人(即南北镇抚司,正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
锦衣卫官员的由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有功之臣即“勋”,二是皇亲国戚即“贵”,三是子侄承袭即“荫”。因此子孙世袭锦衣卫是很正常的现象,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锦衣卫)恒以勋戚都督领之, 恩荫寄禄无常员。”也即锦衣卫恩荫没有人数限制,所以锦衣卫数量逐渐增加,“每所正副千户多至二十余员,百户旗役增加数倍。”
此外,授衔于锦衣卫人群也发生变化。洪武时期,锦衣卫衔主要授予武官子弟,以表彰其武功;正统年间随着宦官势力崛起,渐渐地“中贵子弟授官者多寄禄锦衣中”,也即宦官子弟也可以授锦衣卫衔,如英宗“特诏锦衣指挥同知王山侍经筵,以太监振弟故也”;嘉靖年间,文臣子弟也开始得以荫封锦衣衔。
综上,基于锦衣卫带有世袭的特点,锦衣卫世家在明代并不罕见,除湖南新田骆氏家族,还有湖北麻城刘天和家族(刘天和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子孙世袭锦衣卫正千户;刘天和孙刘守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武进士,荫锦衣卫职,官至左都督;刘守有长子承禧,万历三十八年(1610)武进士,官至锦衣卫指挥使;天和玄孙刘侨(刘守有弟守济之孙),明天启元年(1621)袭职,任北镇副使);徐斌家族(徐斌,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毅,斌嫡长子,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昇,毅嫡长子,锦衣卫故世袭指挥同知;徐瑛,昇嫡长子,南京锦衣卫故带俸世袭指挥同知;徐锐,瑛嫡长子,南京锦衣卫故带俸世袭指挥同知)等。
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明朝时,军籍是世袭的。
锦衣卫也是一样,爹当官,爹死后,儿子接替他的位置,如果这个儿子年龄还小,就等他成年后正式开始上班。
所以才会有几代人都在锦衣卫担任要职的情况出现。
《大明风华》朱高煦是怎么造反失败的?
朱高煦这位兄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造反者。阴谋策划了20多年,最终却一事无成,以一种搞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就其生平经历,下面我为你慢慢道来。
一、朱高煦为什么非要造反不可?
朱高煦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长子为朱高炽,即明仁宗),在成祖朱棣靖难时期,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深得成祖赏识,因此居功自傲,多行不轨,常把自己比作是唐太宗李世民。后来朱棣靖难成功夺取天下。在封立太子的时候也是犹豫不决。高煦虽然有功。但品行不端。最后选择了为人谦和仁厚的长子朱高炽,这令朱高煦极为不满,就此埋下了反叛的***。
二、耿耿于怀时刻为造反准备着。
朱高煦因妒生恨,屡屡陷害太子,致使其多名亲信手下被杀,但太子仁厚,还在成祖面前为朱高旭的不法行为求情,尤其是在继位以后,明知朱高煦已有反意,还对其大嘉封赏,以安其心。然而朱高煦贼心不死。在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的时候,妄图从侄儿朱瞻基的手里夺取皇位,朱瞻基本在南京要想到北京继位。中途必须途经他二叔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试图在半路伏兵劫杀这个皇帝侄儿,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朱高旭还没等伏兵准备好呢,却听到了,朱瞻基在北京继位称帝的消息。朱瞻基是如何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到达的北京,至今都是一个千古谜团,既然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朱高煦只有有动手了。
三、朱高煦终于动手了。
朱高煦阴谋诡计搞了20多年,终一事无成,还弄得天下尽人皆知。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动手了。宣宗朱瞻基得知后,遣使奉劝朱高煦不要谋反。结果他这位二叔不但不接受劝阻,还态度嚣张的让来使看了他造反用的兵甲器械等装备,以炫耀武力。对于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反,宣宗朱瞻基当然不能忍耐了,在他二叔,朱高旭还没等挪地儿呢。率大军御驾亲征已经兵临朱高煦的封地乐安城下了,城内兵丁见是皇帝亲征,都慌了手脚,本来对造反就没有什么信心。这下更不听从朱高煦的命令。宣宗朱瞻基命士兵用弓箭将欶令射入城内。说首恶必办,携从不问,城内更加人心浮动,众人皆虎视眈眈的盯着朱高煦,此时朱高煦也无奈的只好派人出城要求投降。朱高煦被擒以后,宣宗朱瞻基对他还是很好的,一开始并没想杀他,给他囚禁在西安门的牢房。然而有句话说的很对,就是No作No die。有一天宣宗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去牢房看望他。没说两句话,朱高旭就伸脚勾倒了朱瞻基,使这位和他父亲一样仁厚的皇帝也发怒了,令人拿一三百斤重的铜缸将其扣住,谁知勇武过人的朱高煦,竟将铜缸顶起,肆意奔走。看此情形,朱瞻基命人找来很多煤炭压在铜缸之上,并将煤炭点着,将朱高煦给蒸死了。
就这样这个矢志不渝立志造反的阴谋家在经过一场雷声大雨点儿小的造反之后。又以这样儿童式的报复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徐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徐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