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小地主改变历史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小地主改变历史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大移民的真实事件?
明朝的大移民起因是,统治中国只有89年的元朝,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这才有了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为了充分利用良田。
因为在元朝末年的战乱过后,全国各地的人口越减各种良田都没人种,四处都是逃亡的人。传说过去富庶的扬州城,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只剩下七八户人家,可是扬州这地方良田众多,因此人口迁徙造成了明朝初年的常态。
2.为了振兴中都凤阳。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也是父母兄弟的下葬之地,在明朝被称之为龙兴之地,可是在当时来说这地方实在是太穷,因此居然将打算把凤阳的经济搞起来。
为了让中国凤阳城兴旺发达起来,朱元璋不仅仅扩建了城池,而且还把大量江南的富商们迁徙到这里,这也是动辄几十万人的大移民。
3.戊边移民
明朝的边疆意识相当强烈,过了长城他们就不管了,所以说朱元璋这一想法,给明朝后世的君主,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当时边疆地区的百姓稀少,不利于巩固边疆统治,于是明朝初年,前前后后也有不少迁徙到边疆开垦戍边的移民政策,不光可以让老百姓在当地生存下来,关键时刻这些人还能拿起武器保卫边疆。
这三种移民现象在明朝初年可谓是屡见不鲜。
洪武六年(1373年),随着山西和真定(今河北正定)一批老百姓迁徙到安徽凤阳,洪武大移民正式拉开序幕。
自此之后,从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实际上也就是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失败后,其“建文”年号就被朱棣革除,改为继续沿用洪武年号)的30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从山西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其中大部分都安置到了受元末***影响最大的中原大地上,为扭转建国之初国家的颓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洪武移民的来龙去脉,接着就是永乐大移民。
佃农产生背景?
佃农是指租用他人田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一般而言,农民因家人有病、灾荒、婚丧开支等原因,用光积蓄,为债务所迫,只好卖出或放弃土地,变成佃户。光景好时,农民会买来土地,佃户会稍为减少;困难时则农民丧失土地,佃户数目稍为增加。不过,如果土地太贫瘠,地租回报太低,愿意买地的人不多,则佃户数目也不会高。
唐代均田制崩坏以后,地主和佃农广泛出现。部分学者估计,宋代有34%的户口是佃户,和廿世纪的情况相同。当时北方、浙江东部和江西中部,是佃户比率较低的地区。
明清两代,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佃户较多。明太祖没收大量今日江苏省地区地主的土地,田地归官府管辖,佃户地租从缴纳给地主,改为缴纳给官府。据学者估计,明代江苏有略高于50%的田地出租,租佃率和廿世纪时相近。明末张献忠的大***,使四川和湖南二省在清代初期较为荒凉,有大量有待开垦的土地,佃户较少。其后两省佃户渐增,到18世纪中,有50%-60%土地在地主手中,和廿世纪时的情况相似。
民国时,大约有30%的农民是全无土地的佃户。跟清代后期相较,佃户数目接近或稍低。由于地主不易收到地租,当时也有其他投资的途径,买地的资金没有增长,佃户数目亦大体不变。一般而言,佃户在北方较少,南方较多。当中亦有例外,如山西山区佃户较多,广西、云南有些地方佃户又较少。
从1949年后,佃农的身份彻底消失。 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民承租国有土地的制度开始实行,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大陆只有土地国有的地权制度,事实上农户定位类似国家的佃农,但不同真正的佃农,即需要上交的作物较少,***也不可以轻易驱逐农民。但因为对于土地用途的限制,很多农民仍然不满意,直到2006年农业税彻底取消连类似佃农地位。
在台湾省,佃农自从实施375减租、耕者有其田和公地放领等政策后,佃农约占农民总数为百分之八。2012年底台湾省佃农户数27,760户,在台湾省农牧户总数779,375户中,比例百分之3.6。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小地主改变历史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小地主改变历史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