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

kodinid 2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燕歌行蜀相?
  2. 蜀国过居延,什么意思?
  3. 四川成都龙泉驿的来历?
  4. 蜀国为什么没有史书?

歌行蜀相?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燕歌行

[魏晋] 曹丕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怀顾不自存。

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蜀相

杜甫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国过居延,什么意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诗《使至塞上》的诗句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诗人奉命出使塞上,慰问戍边将士。他轻车简从,路过的属国已过居延。居延海,在西北边塞,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旗附近。

《使至塞上》描述了唐代西北边疆的蒼凉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朝内受排挤,郁郁不得志,但是到了边关,在大漠的雄浑气象中又升华出慷慨悲壮的心情,显露出豁达的胸怀。

四川成都龙泉驿的来历?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唐代时期,龙泉驿属晋国成都郡成都县管辖。南北朝时期,龙泉驿区域又为成都县、广都县管辖。

隋朝时期,广都县改为双流县,龙泉驿为成都县和双流县管辖。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蜀国为什么没有史书

陈寿写《三国志》,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而蜀书只有十五卷,陈寿自己在《后主传》里吐槽说:

既然陈寿都这么说了,所以后人也就往往认为,魏书、吴书较详而蜀书独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了。

蜀汉的官制,基本上承东汉之旧。西汉的太史令是有修史之责的,但司马迁之后,情况有了变化,太史令不再负责修史了。

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一开始被指控为“私修国史”,后来则是以兰台令史的身份,奉诏修史。兰台是汉代宫廷收藏书籍、档案的地方。

修史要参酌群书,自然是在图书馆比较方便,所以东汉修史之官,基本供职于兰台和后来的东观。也就是说,修史基本由这群图书馆馆员所包揽。

到了桓帝延熹二年,汉廷又设立了新的图书机构秘书监,理论上说,兰台与东观的修史职能,也就应当由秘书监来承担。

陈寿说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但蜀汉是有秘书监这个机构的,陈寿自己也担任过“东观秘书郎”一职,所以他的批评,一定别有缘由。

与蜀汉相比,曹魏与东吴,都在史官制度上有所变化,魏明帝设置了著作郎一职,专职修史,而东吴则设立了左、右国史的职位,顾名思义,也是专门修史的官员。撰写了《吴书》的韦昭,就曾出任东吴的左国史。而另一位撰写《魏书》的王沈,也曾以散骑常侍、侍中的身份掌管著作,王沈官高,不可能出任位卑的著作郎,但可想而知,著作郎也要为他修史服务的。

陈寿写《三国志》,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都是他重要且方便的参考资料,只有蜀汉,没有这么现成的材料,也就难怪陈寿要抱怨了。

为何蜀国没有史书,某之以为,蜀国没有史官。蜀汉不设置史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官制原因,与其坚守的汉代正统观念有关系。

1、虽无史官,但有一套文书制度,可比肩史官。在刘备称帝时他要求尚书省兼掌图书秘籍,啥意思呢,就是你把本职工作干好的同时,再修撰一下蜀国文史。

2、可能和其弟关羽有关,大家知道关二哥平日里还是比较嚣张的,牛人嘛怎么可能没有牛脾气,当年刘备称帝,分封五虎将,关二哥耻与黄忠为伍,骂他老匹夫,其实指桑骂槐汉中王刘备备,要不是使者一番拍马屁,关二哥这才接受了刘备的分封,其实此时他俩已有嫌隙,到后来二哥为国捐躯,死后待遇还不如***,按理论来说陈寿是蜀国人,更应该了解蜀汉,但从《三国志》上可看得对于蜀地的描述显然略贫瘠,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上文所说根本没有史官,加上陈寿此人着笔严谨,想来也不愿意听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所以篇幅较少。

那为何蜀汉不修史书呢,一和体制有关,二就是某猜测,或许关羽被害是汉朝的内部绝密,不能公之于众罢了。

某只云云,小子而已!

《三国志》当中,《蜀书》内容最单薄,以至于蜀汉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成了谜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陈寿也解释了,说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也就是说蜀汉不设史官,因而也就没有详实的历史记载留下,这种说法也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直到唐朝时,史学家吴兢也说:“三国分方,魏吴各有史官,蜀无其职”。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每一个王朝都会设立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的史官,并且后一个朝代还会根据前一个朝代的实录编修史书,那为什么自诩汉朝正统的蜀汉,却不修史书了呢?古人推测原因在于: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怕受史官谴责)。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蜀汉是有记载历史的官员的,因为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去世的,而陈寿是在公元233年出生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去世时陈寿还是个婴儿,如果蜀汉没有记载历史的官员,那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关于诸葛亮的言行的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难不成一个一个去访谈当事人,整理回忆录?

其实陈寿说的“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意思是,蜀汉并没有像魏、吴那样的专职注记官,这是因为蜀汉延续的是东汉的官员设置,设东观郎、秘书郎,郤正、陈寿都担任过秘书郎,这一官职的主要职责就是记事和保管文书,修史是***。比如写《汉书》的班固,他也不是专职史官,他写《汉书》时,身份是兰台令史,奉命在东观修史。

直到三国时期,魏明帝设立专职的修史官员——著作官,而孙权也设立了左、右国史官员,专门负责修史,但蜀汉因为建国仓促,实力最弱,加上延续了东汉的官吏设置,没有进行革新,因而依然由其他官员***记史而没有专职史官。

所以,没有专门的官员和机构的蜀汉,自然史书记载也就不健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与蜀国有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蜀汉 修史 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