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谈历史之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梁谈历史之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棣迁都北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在南京的话,大明国祚会不会更长?
导读:可以肯定的说是利大于弊,如果当时都城一直在南京的话估计早就亡国了。在全局视野受限的情况下也许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但是蒙古各部也不会被削弱的那么厉害。历史上大明即便有北京戍边风险打造的九边防御体系依然没有防止蒙古南下,如果定都南京没有了近在咫尺的威胁估计九边被突破会在更短的周期内变成现实。那么定都南京的大明王朝失去了北部长城的屏障,华北腹地的一马平川怎么阻挡蒙古骑兵?这不又是一个翻版的大宋吗?
一个王朝定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军事安全、政治、经济以及长治久安的需要都要考虑到。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江南,虽然扫平群雄后在南京称帝但是并不太情愿在南京建都。当时长安、洛阳、北京都在考虑范围内,太子朱标去世前还曾详细考察过迁都长安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南京并不是最恰当的建都地。
在明朝之前所有建都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或者是小王朝,所以朱元璋也有点忌讳。唯恐新生的大明王朝步割据政权的后尘;况且大明王朝的生死大敌在北方,定都南方的南京明显在调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性上会差很多。而汉唐定都的长安已经残破不堪,曾经富庶的关中变的贫瘠。况且大明王朝版图明显偏东,如果建都长安很容易受到攻击。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择地建都的问题到了明成祖朱棣依然存在。朱棣迁都北京绝对不止是回到自己封地这么简单,朱棣作为大明王朝的君主没有那么狭隘。都说在什么位置操什么心,作为一国帝王考虑的更多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整个帝国的兴衰。再说朱棣迁都的时间是永乐十九年,也即是说朱棣在南京称帝将近二十年后才真正迁都。这段时间足够朱棣完成在南京的洗牌,更不消说建文帝仅仅登基几年的影响。所以肯定不是这几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们姑且揣测一下朱棣考虑的内容肯定包含如下内容:北方经济开发、积极的国土防御政策以及天子守国门的危机感为前提的九边防御体系。
北方经济开发:
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被着重开发,经历东晋南北朝乃至两宋的开发江南的富庶已经远超北方。东晋、南朝、两宋国土范围基本都在南方,不尽力开发无法对抗北方***。所以从南朝开始南方经济就已经超过了北方,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因安史之乱造成的残破景象,南方已经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提供地区。
所以到了明朝依然如此,大明经济南方重于北方。大明经济重心在南方,为了重新提振北方经济也是迁都的一个原因。只有迁都北京,北方经济才有可能进一步受到***焕发活力。虽然历史上明朝赋税还是以江南为主,但是在非常时期(比如也先围城)北方的粮饷和兵员真正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说一下,绝对是弊大于利。
首先,先看图(图自宁南左侯,已经得到其使用同意)
这是洪武三十一年北平周边卫所分布。
这是迁都以后的北平周边卫所分布。
为了拱卫京师,只能把周边卫所全部拉到北京周边,明朝北疆缩边已经无可避免。
洪武三十一年卫所分布。
细节图
迁都北京,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利大于弊。
从三个方面来看。
南京是朱元璋定都之地,但并不是最合适的都城。连朱元璋自己,都想过迁都,他曾经派太子朱标在开封、洛阳和西安三座城市中考察,想选择一座迁都。朱标考察一圈后,选择了西安,并将方案上呈给了朱元璋。
不过,朱标考察回来后,很快病倒,并逐渐病重,最终在次年病逝。此事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他也已到古稀之年,再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落实此事,迁都就此不了了之。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的话,迁都北京确实弊大于利。因为明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妥妥的扎根在南方了,北方的粮食生产甚至不足以供养北直隶地区的贵族和皇室成员,所有的皇室消费基本都由江南地区来支持,也不只是明朝,包括后来的清朝,也是必须依靠江南地区的物资支持,才可以维系华北地区统治阶级的稳得。
而明代的定额税收使得明***很难利用好国内的经济***,通过运河将物资运输北方无疑是一笔高额的开销。除了***自己的花销,明初的税收政策还支持上交物品,比如粮食布匹一类,尤其是江南地区,属于明代重赋地区,物资税的上交还要自行解决,地方官府只起到督促作用。首都在南京,距离近还好说,迁都北京之后,江南的百姓们便要花费更大量的资金作为运输费,无疑是对民间财富的浪费。也影响了百姓们安居乐业。
不过从军事角度考虑,迁都北方却又可以牢牢的控制住东北地区的***,当然成祖时代的北京还不是国门,自然也不存在网上流传的“天子守国门”一言。不过为了镇守北方也不需要朱棣亲自去,只需派遣太子坐镇即可,在军事重镇的训练还可以培养下任君王的军事理念,更有利于国家的持久。同时太子的位置在那,也足以镇住北方,还能拉拢边军总兵对帝国的忠心。
不过还有一点,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可笑,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南京的风水虽好,但是帝王之气不如北京的长久。风水没法用物理学解释,但是也不能断言它就不存在。据说南京本有帝王气,但是秦始皇当年为了压住这股气,特意凿空了紫金山,让南京的帝王气不得长久。于是便有了南朝六朝以及五代时期吴国和南唐只能强盛一时却不得长久的说法。
虽然现在的人对风水半信半疑,但是古人可是奉之为真理,像朱棣这种大老粗自然是更加认为南京的风水不足以让大明朝万世万代,所以迁都是肯定的。而北京又是自己经营多年的老巢,风水也是好的不行,自然而然的也就要迁都北京了。
晋景公被厕所淹死,历史上还有哪些这种惨案?
早点时间(候)我曾经听过《老梁说故事》还是《老梁看世界》?听说过皇帝奇葩的,1掉进厕所坑里的好像是有个词儿"病如膏肓",2当了一天的皇帝的谁?我记得是明朝的一个,3好像是宋朝(北宋)太祖赵匡胤的之谜!有个"烛光斧影"和"金匮"什么想知道不起来啦!
为什么顺治很容易就亲政而康熙必须干掉鳌拜呢?
拥有开挂似的人生——顺治
顺治亲政完全就是意外,顺治绝对不是一般的***,***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作为有名的少年天子,皇太极死的时候,本来没有他什么事,因为皇太极长子豪格英明神武,而且还有更多符合登基的人选,比如皇太极的哥哥和弟弟们。
当时如果代善想当皇帝,谁都会同意,代善不当,豪格本来最有希望,结果多尔衮不同意,双方只要有一个人让着点,都不可能临到顺治,结果真的是“福临”,六岁指定为皇位继承人,1644年改元顺治,结果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了,多尔衮带着顺治到北京继位,成为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
当时多尔衮控制朝政,可以说军政大权完全集一身,人称摄政王,结果在顺治13岁的时候暴毙,顺治14岁开始亲政,这样的运气,实在是一般皇帝难以驾驭啊!所以,顺治24岁的时候就挂了。
所以,顺治继位看似容易,实则相当的不容易,容易是因为***。
很多人都认为鳌拜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早就应该除之而后快,康熙擒拿鳌拜也是一件过程及其复杂的事情,实际上,真实的事情很可能就说,康熙说了一生拿下,鳌拜连动都没敢动。
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并且连一只[_a***_]都没有完全掌握,只能算作两黄旗的大臣,在四大辅臣里面也是老末,相对于多尔衮的势力来说差得远了,鳌拜若要造反,在于怎么个死法,多尔衮若是要造反,那十有八九会成功,只不过清朝统治阶层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从这点上来说,多尔衮还是挺有大局观的。
而且,鳌拜并没有那么十恶不赦,如果皇太极死的时候,不是鳌拜这些两黄旗大臣坚持皇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或许就没有顺治什么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谈历史之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谈历史之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