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下明朝历史讲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七下明朝历史讲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440年是明朝有什么大事?
1440年,庚申年(猴年);明正统五年。属于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
晚明因政治***、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沐昂讨伐麓川,明朝大军抵达陇把,距离敌军甚近,右参将都督佥事张荣令都指挥卢钺进攻,但大军失利。
张荣於是放弃符验军器等撤离,沐昂等不能援救。大军归还,英宗敕责沐昂等,留沐昂镇守,右都督吴亮、左参将马翔俱被逮。七月,思任发屯兵孟罗,并进攻者章硬寨。沐昂率领都指挥方瑛、柳英等进攻,麓川军逃离。威远川土知州刁盖罕在威江大战,亦获胜。
随後,思任发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贡,礼部商议减少其飨赉,英宗称:“彼来虽缓我师,而朕不逆诈。”
遂给赉但不宴请,赐敕谕命。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爱新觉罗·充善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为避兀狄哈野人 ,正统五年(1440年),凡察、董山率残部逃往今新宾县烟筒山,投靠了李满住。由于董山、凡察争卫印,明朝***又增设建州右卫。
正统五年(1440年),北京皇城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建文帝被执赴京师。”
《纲鉴易知录》记载:
建文帝喜欢写诗歌,在他逃亡三十九年后,与他同居的一个僧人***了他的诗作,此后“自谓建文帝”。
求见思恩知州岑英,对岑英大言不惭地说:“吾建文帝也。”
岑英十分惊恐,将这个僧人押解到北京。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说起闭关锁国,这要从明太祖时期说起。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和劫掠骚扰。
为防备沿海奸民和他们勾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百姓私自出海。
明成祖时期,为了追击建文帝派郑和下西洋,也仅仅是和海外各国进行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能出海。
后来,成立市舶司也是***设立了专门接待来访使者的,除了朝觐皇帝外,是允许商人进行固定规模的通商的。
到了清乾隆年间,完全开始“闭关锁国”。
圣旨明令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其他一切对外贸易,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口通商”。
虽然清的闭关锁国相比于明来说,更加严格、封闭,但是在对待对外贸易的方面,却是和明一脉相承的。
明朝的对外政策主体分三个阶段:
1.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认为边境都是小国,可以作为附庸,但也是祸患,所以既要联系也要严防。所以制定了两个对外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核心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官方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民间自由贸易,防止不安全隐患(倭寇横行、蒙古间谍)。
2.朱棣时期的积极对外
朱棣坐上皇位后,编撰永乐大典,弘扬其文治武功,积累民望和朝望,不排除寻找朱允炆下落,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与外界联系和贸易往来,强大船队,一方面与当地贸易,一方面打击海盗,维护了南洋和印度洋海域安全,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中后期变化
郑和七下西洋,随着郑和离世,国力的消耗,支撑不起继续海航,加上东南沿海倭寇横行,甚至有的当地土匪地主与倭寇勾结,因此开始实行严格海禁政策。随着明中后期剥削加重,百姓生活困难,有一部分百姓武装下海到南洋贸易,明朝根据情况又稍微放开。
明朝统治者虽然***取闭关锁国,但对于一些先进技术是***取积极学习运用,比如火器的使用,明朝工部和兵部有专门人员研究火枪和火炮,不但进口,还自己研究改进。
与明朝不同的是,康熙虽然接触西方技术,但只是自己看学,却杜绝臣子和士子学习和研究,唯恐被人运用推翻自己。
因此,明朝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闭关锁国,只是一种被动防御外敌的选择。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是结结实实的闭关自缚。
1、明初严禁政策
朱元璋确立的对外政策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特征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商民自由贸易。
2、永乐短暂对外开放时期
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建立南洋及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秩序,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朝中后期稍微放松时期
明中叶后,东南沿海居民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违禁甚至武装下海者日趋增多,在此压力和朝贡贸易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明廷不得不在隆庆时有限度地允许东南沿海人民出海贸易。
扩展资料: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3964
在华夷之辨作为对外政策之后,朱元璋认为明朝只需要处理国内事宜,然后等待周边的小国家前来朝贡,并且要在边境上做好防御,防止这些小国家以下作乱,这些做好了就足够。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更为主动一些,在位期间曾经派遣郑和下西洋,像海外诸国宣传中原王朝的强大,并且要求这些国家前来朝贡。
明仁宗皇帝时期,明朝的对外政策又延续了明太祖时期的风格,各类海外拓展活动都下令停止,有前来进贡的使节也派人护送回国,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备为上的政策。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通过朝贡体系来完成,明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把来往的其他国家,都作为“附属国”的地位来交往。
外国供奉的来朝贡品,经济价值都有限,而明朝的赏赐品,价值都远超出外来国贡品的经济价值。明朝通过这种政策,吸引外国来朝贡。
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北修长城,闭关锁国,这其实是一种进攻战略。因为此明朝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水平高于周边国家,甚至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
明朝通过闭关锁国,可以避免科技被外国学到,也避免粮食、铁器、盐巴等战略物质流入外国,尤其是蒙古。通过闭关锁国来摧毁蒙古的经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闭关锁国,始于明朝。谁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引爆了商业革命,荷兰人引爆了技术革命,英国人又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明朝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商业革命。
清朝中前期的闭关锁国,又错过了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果鸦片战争中被吊打。
直到1861年,清朝开启洋务运动,才奋起直追……
姚广孝推演大明命数巨变有哪些?
在《大明[_a***_]》中,姚广孝预言了大明百年内有“三巨变”。这个和朱棣下棋的老和尚,慈眉善目,一点也没有正史上那个三角眼的姚广孝那么令人不寒而栗。
但是这个老和尚第一个预言就和朱棣有关。
这个预言,很显然就是指的“靖难之役”。“飞龙在天”出自《易经·乾卦》中的第五爻的爻辞,原句:"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就是顺这是对朱棣这一脉而言,是“开门之局”。
“太子遽亡”,指的就是朱标突然去世,朱允炆德不配位,给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江山,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倒覆江山于陛下”,指的就是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取代了朱允炆坐了江山。
老和尚的第二个预言永乐死后,两代人夺嫡引发骨肉相残有关。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出自《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来是指冬至节来临前的天象。此时阴气达到最旺盛之时,代表阳气的龙星宿即将出现。最早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用过此典故。
“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也就是说朱高炽和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之间兄弟夺嫡,引发的乱局。最终以朱瞻基烹杀朱高煦结束。也就是朱棣最不希望出现的朱家人自残结局。
靠和尚的第三个预言实际上个朱祁镇有关,在他身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影响大明此后格局。
姚广孝,十四岁削发为僧,法号道衍,后来还俗,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使得朱棣顺利登基称帝,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姚广孝曾经预言了大明百年内有“三巨变”。
这个预言,很显然就是指的“靖难之役” “飞龙在天,指的就是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成为真龙太子。
“太子遽亡”,指的就是朱标突然去世,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自从在秦中视察以后,就染上了重病,洪武二十五年的五月,朱标病死,朱元璋痛苦不已。
“倒覆江山于陛下”,指的就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取得胜利,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称帝。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出自《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字面意思就是说苍龙七星宿即将来临,将引发激烈的战争以及朋党之祸。
“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也就是说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之间夺嫡,以及后来朱瞻基登上皇位以后,二叔朱高煦发动叛乱,而引发的激烈战争。
“白龙鱼服”本来是成语,本意是指代白龙化为鱼儿在水渊中游,被渔夫所伤,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防不测。
“白龙鱼服九年”,指的是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朱棣去世25年后,事变的主角就是朱棣的曾孙,也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
朱瞻基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玉,朱祁镇继位以后,朱祁玉被封为王。
从正统十四年开始,蒙古瓦刺部落就频繁南下入侵,少年天子朱祁镇认为很有必要御驾亲征去教训对方,当年七月,22岁的朱祁镇就率领20万大军御驾亲征,并留下自己的弟弟朱祁玉监国,足以证明朱祁镇对弟弟朱祁玉的信任。但是朱祁镇到了瓦刺部落以后,接连战败,几乎全军覆没,更惨的是朱祁镇还被俘虏,土木堡之变后,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被敌人俘虏后,弟弟朱祁玉略施小计当了皇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下明朝历史讲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下明朝历史讲解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