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笑着读完唐朝历史小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笑着读完唐朝历史小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李端:
唐代诗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安史之乱的时期也是贡献了很多的作品,虽然没有杜甫那般文***,但也是写实为主,主要体现在百姓的痛苦,更体现自己爱国的情怀。
关于他的故事:
汾阳王郭暖,特别喜欢吟诗作文的好友一起来往,更总是邀请文人一起来家里做客,有一次郭暖升官,摆好了宴席邀请了各方的名人雅客,李端也是其中的一位,这些人酒都喝的差不多了,升平公主知道李端能写诗,李端张口就来,有些人不服气,就跟李端说:“你那些不行,拿些以前的来糊弄事,用我们的姓来对诗才能苏那你能行。”李端自然不会怕他们,接二连三都给对了下来。
李端喜欢郭暖家中的一个婢女,他的眼睛也不老实总是出卖了他,人家弹着古筝,他就往婢女的那边去瞄,看来是非常的喜欢。郭暖也看见了,就跟李端说,你能以“弹筝”作一首诗,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婢女送给你。
李端就做了一首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下第上薛侍郎》却表明他大历三年曾应试落第。诗称:“明镜方重照,微诚寄一 词。家贫求禄早,身贱报恩迟「“薛侍郎”当指大历二年至五年为礼部侍郎的薛邕(券《登科记考》)。“重照”表明诗作于大奋发三年。据《登科记考•凡例:“其应举者,乡贡进士例
于十月二十五日集户部,生徒亦以十月送尚书省,正月乃就礼部试』则李端大历二年十月已 在长安,准备考试。
李端进士及第后・姚合《极玄集》、《旧唐书-李虞仲传》作授校书郎,《唐才子传》作授 秘书省校书郎。唐代校书郎,一属弘文馆,一属秘书省(《新唐书•百官二》)。据卢纶《得 耿讳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兵部苗员外发秘省李校书端……》诗题,当以秘书省校书郎为 准确。
李端,字正已(743年一782年),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李端仕途坎坷,安史之乱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写实作品,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人们的伤害和灾难,表现出他爱国、报国的一腔热情和蓬勃朝气。晚唐诗人郑谷《哭进士李洞二首》中说:“李端终薄宦,贾岛得高名。”永泰元年(765年),李端在长安其诗名大噪。他凭借出色的才华,清新明丽的诗歌给人一种“立作即成”之感。当然,这些诗歌因缺乏斟酌而难成佳作,不过也有一些轻快淋漓之篇。如《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赠郭附马》等。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对当时社会亦有反映。
《拜新月》一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现存史料中极少提及李端青年时期的行迹。在《书志赠畅当》一诗说:“少喜神仙术,未去已蹉跎。壮志一为累,浮生事渐多。”并在诗序中自述少年时期的状况为:“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又有《戏赠韩判官绅卿》诗云:“少寻道士居嵩岭。”这说明李端在少年时代曾一度离开家乡,安史之乱发生以前他便前往嵩山求仙访道。他的这种情怀,当与唐玄宗时期道教盛行有关。
根据李端父母李震和王氏的墓志铭可知,李端曾在江西弋阳当过小吏。在《长安书事寄卢纶》中:“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深。”这与其“少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是一致的。
李端的学习轨迹应是少年时期也即是安史之乱之前上嵩岭学道,到了弱冠之时,深感岁月蹉跎,而神仙难求,在他的大量诗歌中可以看出其对神仙难求的遗憾。在离开嵩山去弋阳为吏时,他又去了庐山,成了皎然和尚的门人。他改道向佛,却不得法门,这从李端写给皎然的诗歌中便可以看出。李端还有数首写给诸上人的诗歌,到了中年,涉世转深,他才渐悟禅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笑着读完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笑着读完唐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