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石刻的历史和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石刻的历史和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峄山碑的来历?
峄山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碑刻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峄山上。该碑刻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年-56年),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修缮和重建,现存的峄山碑为明代重刻。
峄山碑刻有《峄山刻石》和《前秦峄山刻石》两部分内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碑文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前秦峄山刻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之一,刻有前秦时期的《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峄山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和推崇,被誉为“东方石鼓、华夏瑰宝”。现在,峄山碑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也是邹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礼器碑的特点是什么?
礼器碑的特点,通过自身练习,感觉如下。
一、结构上
1、体现隶书的扁
横画长,竖画短。左右结构的,中间会拉开一定距离。当然也有个别字例外,比如台字。
2、正中带奇
整个碑,你会发现很难找到完成相同一个字,每个字都在所求变化。结构上的变化,也体现在笔画的上下距离、俯仰关系、呼应关系、笔画长短、起应收笔方向变化等等。
3、左上右下
大部分字都体现左边位置偏上,右边偏下,如叹字。也有个别字例外,如神字。
4、上中下没那么明显的收放关系
这点礼器和曹全、张迁等不同,曹全上收下放,张迁相反,上松下紧,礼器就在中间,没那么明显。
《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或《韩明府修孔庙碑》,又略称《韩敕碑》,系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所刻。
《礼器碑》在传世的汉碑中,形制很有特色,四面均刻有文字,皆隶书。碑阳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碑左侧三列,各四行,右侧四列,各四行。碑阴三列,各十七字。
此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之中,寓疏秀于严密之间,清代书法家王澍认为:“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礼器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历来受到书家重视。并把它尊为“汉人隶书第一”。
1.结构特点。《礼器碑》结体宽扁适度自然,长短、大小相参,上下错落有致。字形既规整又富变化,杨守敬《评碑记》评《礼器碑》“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大体意思是字形要欹正而又不失重心,严紧中见开张舒展,给人以工整、规范之感。
2.用笔特点。《礼器碑》给人犀利斩截、瘦劲如铁之感。与青铜器铭文、《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的很多特点一致,纤劲中能出奇趣。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价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与《武威汉简》比较,两者都具用笔挺拔、波画棱角大而鲜明、结体雄健等特点。
3.章法特点。《礼器碑》的章法属纵横均规整排列的形式,上下字距松,左右行距紧,布局整齐美观,加上波磔舒展,似大雁排阵,整体平稳而又飘逸有致。
4,礼器碑碑阳与碑阴的风格特点,从表面看有较大差异:前者偏规整、瘦硬、严谨,后者潇洒灵动飘逸。但内在风格是一致的。之所以现这种差异,是礼器碑的书丹者心态所决定的。碑阳是正文,自然要写的严谨些,刚开始写,体力也充沛,故尔出现规整、瘦硬、严谨的风格。碑阴都是捐款者姓名钱款数额,不必太过严格,且书写接近尾声,有些疲惫,想炔点结束,笔下自然要快些,故尔形成了潇洒灵动飘逸的风格。这是在临习中需要注意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石刻的历史和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石刻的历史和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