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杭州历史名人于谦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杭州历史名人于谦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谦明朝资料?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于谦是南宋还是北宋?
于谦既不是南宋,也不是北宋的。他是明朝时期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当时,由于明英宗失策,导致土木堡事件,皇帝被俘,精锐全军覆没。于谦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率领老弱病残,英勇抗击蒙古队伍,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这种临危不惧,为国为民的精神永存!
古代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永乐十九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书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明代的于谦,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什么家?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历史名人于谦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杭州历史名人于谦明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