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意义

kodinid 3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蒙古战争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二百余年与蒙古的战争,谁综合来说更占优势?
  2.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

明朝二百余年与蒙古的战争,谁综合来说更占优势?

明王朝虽然是在颠覆元王朝统治而得以建立的,但是元惠宗却成功地远遁应昌,并在死后传位给了儿子昭宗,因此准备地说,元朝没有被明朝覆灭,而是以漠北草原为根据地,继续与明朝南北对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明朝与北元的对抗。

究其多年军事斗争的历程,评价明朝与北元谁“更占优势”,并不是个简单的答案所能解决,因为在此期间,双方的实力强弱对比及战争胜负的表现,始终处在此消彼长、背景复杂的状态之中,故而题目中的所谓优势也在不断的转化之中:

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意义-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太祖明成祖时期,明王朝借着席卷全国的锐气,连续在太原、庆阳、***儿海等会战中,给予北元政权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更迫降东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之后,明成祖又借着北元汗廷权力衰败、内部分裂的弱势,发动了大规模的五次北伐,完全压制了北元和瓦剌军事集团的发展势头,这一阶段,明朝的军事优势是无可争议的。

但在明英宗时期,爆发出的明军全军覆没于土木堡一役,导致了明蒙军事对抗态势的完全逆转,虽然明军随后取得了对瓦剌也先入侵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终究永久性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尤其当毛里孩、孛罗忽、满都鲁汗、癿加思兰等北元各部侵入河套,并占据其间后,这些所谓的“套寇”,就连年对明朝北部边境进行掳掠、袭击,虽然在明宪宗明孝宗时期的史料上,多有明军边将击败蒙古各部入侵的记载,但即使这样的官修史籍,没有“报喜不报忧”,也有一个客观现实存在,那就是北元汗廷下属的各部武装始终盘踞河套、山西北部一带,明军无力驱赶,并屡屡在受到蒙军攻击后,方才汇军出击。这一阶段,明军原有的军事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双方军事斗争的结果军,基本可认为是难分伯仲。

明武宗、明世宗时期,蒙古各部由于达延汗的重新统一,而得到中兴。尤其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以吉囊、俺答兄弟为首的蒙古右翼诸首领,为了迫使明王朝恢复与蒙古各部的贸易,故以战促和,屡屡以大军深入明境,几次大败试图阻拦的明军,最后更是直逼世宗所居的北京城,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庚戍之变”,最终成功迫使明朝与之封贡通商。这一阶段,北元—蒙古方面占据着明显的军事优势。

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意义-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末期,明与蒙古的冲突,主要局限于东北的北元大汗直属的察哈尔部,明军虽然还是多取守势,但基本克制了土蛮(图门汗)、林丹汗等南下的势头,后因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崛起,明廷转而扶持林丹汗的北元势力以对抗之,至此明蒙之间延续多年的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明朝和蒙古的争斗延续多年,明朝虽然灭掉了元朝,但逃回蒙古高原的元朝统治者们留下了那么一点反抗的火种,继续顽强的反明复元(这是前期,后边都算是个笑话了)中间时降时叛,反复和中央***对抗,白白的耗费着明朝的国力人力物力,但他们到底谁占优势呢,其实很显而易见。

太祖、成祖在位时,明王朝凭借着其一往无前的高昂斗志,在太原、庆阳、***儿海等会战中,连续给予北元军队以毁灭性打击,明军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蒙古草原,那真是摧枯拉朽一样,后来,北元汉廷权力衰败、内部分裂,成祖又发动了大规模的五次北伐,完全的将元朝残余势力打的四分五裂,投降的投降,跑路的跑路,可以说这个时候,明朝是占着完全绝对的优势的,也完全的将蒙古由一个国家***打成了地方***,蒙古再没有可以和明朝对抗的政治本钱。

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意义-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

瓦剌,是由翰亦剌发展来的,这个族群特指“林木中的百姓”,系蒙古族的一支。

他们与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流动性很大,活动范围很广。东至黑龙江,西止额尔齐斯河,南抵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这么广阔的大片树林,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从汉代到唐代,蒙古先人本来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旁边的密林里,公元7世纪,开始西迁,直到活动范围散布整个漠北,受突厥唐朝统治。

8世纪时,回鹘推翻突厥统治,建立回鹘汗国,蒙古先人们又被回鹘人统治。

后来柯尔克孜祖先黯戛斯推翻回鹘,建立黯戛斯汗国,蒙古人又被统治。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首领,为了争夺统治权,也为了掠夺战败部落的奴隶、牲畜等***,而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这场***盛宴,引出了草原上一个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铁木真。

这个出生就带着征服光环的男人,迅速的统一蒙古,灭亡金国,挥军西征,蒙古铁骑踏进了多瑙河。

(铁木真剧照)

铁木真为了拉拢蒙古族中的翰亦剌部,特意让自己的乞颜部与之联姻,这种政治联姻,既为了绑定翰亦剌部,也有因其部落骑兵骁勇善战,是优质兵源共给地的缘故。

土木堡之变之前,瓦剌跟明朝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两国领导层也先和英宗还是希望彼此友好的,但两国稳定的友好关系硬是被下属给破坏了。

汉家的皇帝自古以来都是死要面子,说是进贡,其实就是高价购买。

不管是哪个部落,只要我鞭长莫及,只要你名义上认我是老大,向我以进贡的名义卖货,我就给你高价,反正是纳税人的钱,随便给。你赚里子,我赚面子。

说这时候也先的使者来了,要进贡马匹。英宗大喜,大笔一挥让宦官王振给他们赏赐。

王振打算按人给瓦剌使者赏赐,一点数发现这个外交使团很不老实,首先是他们虚报人数(实际2000人,诈称3000人),同时以次充好,带来的贡马质量参差不齐。

王振也不是省油的灯,削减谎报人头,往下狠压价格,只给原来定价的五分之四,猛宰瓦剌使者,惹得瓦剌大怒。

1449年七月,瓦剌领导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犯。明军多年没有打硬仗,一触即溃。

瓦剌这一来受到鼓舞,心说干脆一鼓作气给大明个深刻教训,向前进一步多赚点抢点。同年十月,瓦剌大军兵围北京,企图一举占领北京。

当时朝中文武百官确实有人建议迁都,但在主战派于谦的带领下,稳定了军心,北京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瓦剌大军碰得头破血流、伤亡惨重。不得不灰溜溜撤军,连跟明朝和亲的要求也被拒绝。

这也先也没有用***想想,仗打败了,尽管你手里还捏着前任皇帝这张废牌,但你还有和谈的资格吗?也先挨打之后,大脑里的水也被控干净,从此彻底清醒过来,觉得自己没有战胜明朝的势力。既然打不过,那就还做好邻居。

瓦剌的崛起,以及瓦剌的迅速败亡,与其内部矛盾息息相关,也与地处华夏腹地的明朝有关。

瓦剌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两大部落之一,因为生活在高原西部,所以,也被称为西部蒙古。而东部蒙古,则是元朝北撤之后的传承者。明朝大将徐达率明军围攻大都,元顺帝北逃,继续使用“大元”为国号,史称北元。之后,北元在明军的多次北伐之下,国力逐渐衰弱。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之子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尔,篡夺了北元,废弃大元国号,改皇帝尊号为蒙古可汗,史称鞑靼

由于明朝不断北征,瓦剌和鞑靼的势力也是此消彼长,谁投靠明朝,则谁就是强者,谁与明朝对立,一定会被打垮。

最初,瓦剌与明朝结好,并乘明军北伐之机,扩张势力,与东部蒙古抗衡。鞑靼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开始势衰。瓦剌首领马哈木趁机攻杀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随即南下进攻明朝。

马哈木为明成祖所败,在第二年向明廷朝贡谢罪,被成祖册封为顺宁王。鞑靼首领阿鲁台,趁机攻打瓦剌。马哈木再败,忧愤而而亡。其子脱欢与明廷结好,继承了顺宁王之位。

瓦剌与明朝接好了,鞑靼却又有明朝交恶,被明军痛打。脱欢乘机袭杀了鞑靼首领阿鲁台,之后又杀了瓦剌内部的贤义王和安乐王,重新统一了蒙古。脱欢因为不是黄金家族后裔,想自立为汗受到强烈的反对。他就拥立了元朝脱脱不花为汗,将女儿嫁给脱脱不花为妻,自任太师,实际掌控着大权。

也先是脱欢之子。脱欢去世之后,也先接任了瓦剌首领,以及太师之位。正是在也先的统治之下,瓦剌的势力达到了全盛期。

原本,也先统治初期,与明朝关系非常密切。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并诈称3000人,向明朝廷索取赏赐。明廷坚持按实际人数赏赐,同时发现所贡马匹以次充好,又减了马价。这让也先非常不满,随即出兵攻打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这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役,明朝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也先顺势南下围攻大明京师北京。英宗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的建议下,拥立朱祁钰为帝,并全权受命于谦指挥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也先这次进攻大明,同样应了谁跟大明做对,谁会死的比较惨的魔咒。也先攻打北京失败,伤亡惨重,士兵也开始厌战,内部矛盾开始积聚显露。也先在明朝使臣杨善的游说下,送还了明英宗,与明朝重归于好,重开了互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和蒙古战争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蒙古 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