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丞相制度的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丞相制度的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一,人数不同。汉朝的丞相起初只有一人,如萧何为丞相,后设置左右丞相,其中右高于左,如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而唐朝,丞相人数多,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丞相之职。
第二,职权不同,这个当然不需多说了,唐朝人多了吗,所以每个人管的事也就少了。
第三,丞相之间的关系不同。汉朝时,两人间基本无职权重叠,各行其是,而唐朝时,各个丞相之间需配合,否则无法完成事情。而尚书左右仆射并无实权。
第四,名称不同,上面已经说过,汉朝称为丞相,或左右丞相,而唐朝则称为宰相。
第五,权力大小不同。汉朝时,丞相对于皇帝作用很大,皇帝十分忌惮,而到唐朝时,皇帝的权力不断增大,而丞相的权力不断减小。
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汉朝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则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关于丞相制度,三公九卿则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省六部则有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用分权制衡,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削弱了相权。
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的作用?
唐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唐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秦汉宰相制度,又直接因袭隋制,并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其宰相制度演变之频繁,机构之庞大,宰相人教之多,制度之完善和系统,对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作用之显著以及对中外历史影响之深远,为世界历史所罕见.而这些纷繁复杂的特点,无不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密切相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直接制约着相权的争压和演变,进而影响着唐代历史的兴衰更替.
唐朝的内史是几品官?很大吗?
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
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
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
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
隋代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中书令为内史令。唐沿隋制,设内史,后改为中书令,为正三品,执掌中书省,即宰相,代宗大历年升为正二品。
隋代中书省因避讳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隋代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为宰相之任,地位尊崇。
唐代先后曾改称西台、凤阁、紫薇省,旋复旧称。唐朝也沿袭隋代。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上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在中书令之下设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皆为要职。
所以说内史既是中书令又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唐朝宰相。
中书令在唐朝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宰相集议朝政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其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多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本官。至唐中叶以后,势力强大的藩镇和勋高望重的武臣常被加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官衔,以示荣宠。于是,中书令也逐渐成为虚衔。所以中书省到了唐代后期也大权旁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丞相制度的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丞相制度的发展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