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外交历史沿革,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简介

kodinid 2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邦交国?
  2. 朝贡外交体系形成时间?
  3. 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
  4. 明朝通商政策的特点?

明朝邦交国?

明朝建立后逐步恢复了唐宋时期朝贡制度,到明成祖时期开创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

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明朝外交历史沿革,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朝贡外交体系形成时间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在明朝,正式形成了所谓的朝贡制度。此前分别是畿服制度、册封制度、羁縻制度

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朝外交历史沿革,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响: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

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明朝外交历史沿革,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宋代以后中国***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中国***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收购的部分,除供宫廷消费和赏赐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明朝通商政策的特点

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在明朝开国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

在明初优惠政策的招徕下,洪武时期有东洋、南洋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华通好并进行贸易。永乐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广泛外交活动,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大到西亚及非洲东海岸,前来进贡通好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数十个,朝贡贸易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明中期日益严重起来的东南沿海倭患促使封建王朝对外政策进一步向着内向和保守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

随着嘉靖末年沿海倭患基本肃清,明***在隆庆初部分开放了海禁,本国商船准赴除日本以外的东西洋国家贩货,日本以外国家的商船也被允许随时进入中国口岸贸易。开放海禁以后,民间私人海上贸易更如开闸之水不可遏止。

综观有明一代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禁”多于“放”,限制、防范多于鼓励、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政治、外交色彩重于经济色彩,基本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于国家经济发展并无多大好处。

中期以后,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外番货品免税政策渐改为按例抽分(注:正德三年规定番舶附载货物除贵重者如象牙、犀角、鹤顶之类仍解京外,其余十分抽二,抽分后即允许入市交易。次年改为十分抽三,但后来又改回十分抽二。明后期,到口外番货物十分抽二为常例。)。这一改革一般被看作明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进步,问题是实行不久就又迎来了嘉靖时期的海禁,使正常的中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外交历史沿革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朝贡 明朝 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