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永乐大典》对文化到底是保存的功能大还是破坏的功能大?

永乐大典》对文化到底是保存的功能大还是破坏的功能大?

罗振宇就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他有什么资格对古文化指手画脚?他能把自己推销的那点套路理清就不错了,稍微多看两本书的人都觉得他那套根本不值一提,还敢喷《永乐大典》?

首先明确两件事:1、《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典籍,里面囊括了当时绝大部分经典;2、《永乐大典》并非完全抄写,事实上它也存在错漏、删减,这一点和《四库全书》是一样的。

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视频-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永乐大典》的成书目的,自然有炫耀的成分在,但朱元璋朱棣两代帝王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来来编书,当然是会想尽办法保存的,试问那个时候还有哪里比皇宫更适合藏书?只是明朝后来情况有变而已。

罗的理论是《永乐大典》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单纯的抄,我们先不说删减的事,你要知道11095册书要按内容整合分类是一件多恐怖的事?罗振宇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是因为他自己读书就没什么水准,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没读个屁出来就急忙捆绑自己那一套发出来吹牛。当年编书的难度,我们举一个例子:金庸小说分三版,早期盗版流行,加上多次删改,最初的模样根本无从考究,为了整理金庸早期旧版***,许多出版商、民间爱好者四处搜集相关材料、证据,哪怕只是报纸连载的一角或者某个盗版书的残页也十分重要!金书尚且如此。中国古代作者的书籍何止千万?出版行业远不如现代,散佚的更加不计其数,《永乐大典》就是那些编撰者一点一滴从前人留下的材料中积累出来的,你问问罗振宇,他够资格批评吗?

大典保存功能大不大,一言一蔽之:《四库全书》修撰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就是《永乐大典》,事实上,《四库全书》就是为了复原《永乐大典》而诞生的。

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视频-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乐大典编著时毁书了吗,没有,只是对中华典籍的一次整理,知识的汇总,这对科技发展是及其重要的,比如现在想做什么事情不会做,可以在Google百度找,这就是永乐大典的作用,让中华五千年积累的科技文化成体系,功莫大焉,这才有后期中国科技文化的大爆发,如明朝触发式水雷地雷开花弹榴弹炮,这些都是欧洲200年之后都赶不上的东西,还有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地质地理志,本草纲目,军器图说等等等等这都不是一人两人可以完成的都是需要借鉴前人的成就,这就是永乐大典的作用

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问题的角度肯定截然不同,我觉得《永乐大典》对中国文化是保存的功能大,具体原因及个人见解如下,请看:

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视频-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鉴于古今事物散记于各书,不易查阅。永乐元年(1403年)命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人,组织编纂一部便于查索的大型类书。

当时规定:自古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第二年,解缙等人编出《文献大成》朱棣认为过于简略,又于1405年命大臣广孝、刘季篪和解缙等人,组织人力重修。这次参加编纂缮写工作的官员、文士,多达2169人,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全部完成,由朱棣将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以下我简称《大典》)。

《大典》辑有上古至明初的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可谓旁搜博***,汇集了当时的天下群书。

全书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约37000万字,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煌煌巨制。

《大典》的编排体例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奇闻异见,等等,都随字收载。例如天文志列在“天”字下,地理志列在“地”字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规定所辑入的书,不准删改,必须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编入,因此《大典》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大量的珍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振宇 讲明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大典 永乐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