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重大历史事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重大历史事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唐不夜城注意事项?
***不夜城周围的交通十分便利,建议游客可以直接从商业步行街开始游玩,然后依次去音乐喷泉、商业街等,不过一定要注意时间。
等到夜晚,***不夜城的表演正式开始,一般建议游客们可以提前去想看的景点找好位置观看,否则等到人流量变多,不仅不容易拍照,还看不到景点表演。
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编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
人事方面
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
唐高宗李治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后把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重用前朝重臣,任人唯贤。如:辛茂将、卢承庆、杜正伦、薛元超等为朝廷出谋划策,大有贞观之治的遗风,还下令所占田宅归还百姓。
在军事上帮助新罗打败高句丽与百济。公元657年,唐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被擒,西突厥从此灭亡。使唐朝版图不断扩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部包据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唐高宗李治虽然在历史学家哪里评价不高,但他确实是为务实的政治家!李治上任伊始,就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使唐朝走上了休养生息焕发生机的正常轨道从。其次,李治下令,归还了国家多占百姓田地,并多次开义仓赈灾和赦免天下租赋。他还亲自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贤臣良相和安帮定国的武将,如辛茂将、卢承庆、杜正伦、薛元超、魏元忠等,而武将方面,则有苏定方、刘仁轨和裴行俭等,在唐帝国二十多位皇帝中,李治的统治时期国家版图最大,依此硬指标衡量,李治对唐帝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再者李治为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欢大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还不喜欢游猎,这些历来为所谓的神武英明的君王,诸如唐朝时比他的名气大得多的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都会犯下的难以避免的错误,李治一样都不沾。比如《新唐书》载,李治还是太子时,太宗要求围猎习射,李治就以不爱好为由婉拒。在高宗本纪中,多次记载着李治大赦天下,体恤民力,以及尊老爱幼的事迹。如赐民八十岁以上者粮食和布帛,妇人八十岁以上者授郡君,并赐毡衾粟帛。他还放还宫人,让她们免受深宫禁苑之苦。禁止胡戏,倡导天下清新风气。并且下令皇后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带头植桑养蚕,鼓励民间勤劳致富,在他看似无为而治却又效果奇佳的统治下,唐朝渐渐恢复了元气。
高宗被称为好人皇帝,最重要的一点是爱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他要求大臣们恪尽职守,并且每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
这位好人皇帝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驾崩,终年56岁,死后葬于乾陵。李治晚年因纵容武则天干政,回天无力,致使武后临朝执政后对李氏宗室大加屠戮,因而李唐正史对其评价不高。但正是唐高宗李治推行的这些符合当时民情的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以后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重大历史事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重大历史事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