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明朝历史难读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什么明朝历史难读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明朝帝王的名字是古代帝王的名字中最难写最难认的?
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回答:
明朝帝王的名字最难写最难认,我看未必。
不妨来看看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十六帝的名字。
建文帝朱允炆
明仁宗朱高炽
明太祖朱元璋定的规矩,后世朱姓子孙,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顺序,每一辈必取其中一字为偏旁取名。
可惜这位太祖皇帝没想到自己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如此之快,还没过多久,汉字中有五行偏旁的就给用的差不多了,而子子孙孙对字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将各种生僻字用完之后,怎么办?只能自己生造汉字。
所以,明朝的各位宗室子弟的名字,大量生僻字,生造字。
明朝皇帝的名字不难认吧……清朝皇帝也有难认的啊,雍正叫胤禛(他兄弟的名字大部分是生僻字),咸丰叫奕詝,光绪叫载湉。再往前说,元朝皇帝的名字直接都是蒙文音译,你知道元朝皇帝有叫硕德八剌、懿璘质班、和世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吗……还有个离谱的叫阿速吉八。再往前说,宋代有赵禥,赵隰,赵昺,也都是生僻字。只能说皇帝起名字更讲究,喜欢用点生僻字吧(当然元朝不算),
这主要“归功”于朱元璋,他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少操心,于是就为自己的子孙规定了一套起名规则,具体如下:
从朱元璋的孙子辈起,所有朱氏子孙的名字都是三个字,第一字就不用多说了,肯定是老朱家的姓氏“朱”。
名字中的第二字,朱元璋亲自为每个宗支编排了一个二十字的辈分表,比如说朱标这一脉的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棣这一脉的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朱标儿子的第二字“允”,朱标孙子的第二字是“文”,以此类推。按照朱元璋的设计,这个辈分可以使用20代,可惜最终只使用了10代。
名字中的第三个字,朱元璋留给子孙自由发挥,不过也规定了一个原则,即必须满足五行相生的原理,也就是易经八卦中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以朱高炽的“炽”是属火,他的儿子名字的第三个字只能是属土,也就是朱瞻基的“基”字,而“土生金”,所以朱瞻基儿子名字的第三个字只能属“金”,也就是朱祁镇中的“镇”。
然而,朱元璋小觑了他子孙的生育能力,到了明朝后期朱氏子弟已经有百万之众,而汉字毕竟是有限的,根本找不出这么多不重样的带有五种属性的汉字。
无奈之下,朱氏子孙只能选择自己造字,具体就是找一个比较好的字,然后添加一个符合五行属性的偏旁,于是明朝中后期朱氏子弟的名字中,就出现了大量自己造的汉字。这种汉字大多生僻难读,毕竟常用的都被用光了,这就导致了明朝的皇帝的名字既难写又难读。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是很无聊吗?
历史课教的都是"片段史",和学生笔记一样,写的都是干货,纯知识点,大量背诵,学生毫无兴趣很正常。
历史不无聊,相反很有料。
大众对历史一直有强烈的兴趣,从百家讲坛火爆程度,历史类问答阅读百万可见一斑。
历史课时间有限,即便是简化后的历史依然教学任务繁重,老师只能捞干的讲。
对比当代历史,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的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个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都不是单一的,是复杂多样的。
历史里充满了人的爱恨情仇,大众的抉择挣扎,这些是历史的血肉。
历史是人创造的,不是国家创造的。
课本里多数在讲***对民族、国家、国际产生的影响,这些已经是***影响传导到大后期的结果,是框架性的,完全没有最精彩的人的部分。
相反,"野史"提供的是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在历史里的沉浮,更鲜活,更接地气,更容易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课本上只有2页内容,阵亡将士只是数字,《辛丑条约》一系列条款,影响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明朝历史难读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明朝历史难读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