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唐朝铜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唐朝铜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银出自什么诗句?
江银诗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译文: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
轻歌曼舞,朱颜微酡,吴王的享乐还正处在兴奋之中,却忽然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
吴王与西施寻欢作乐已慢慢进入尾声。铜壶漏水越来越多,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上升,一轮秋月越过长空,天色已近黎明。
古代的灭火器有哪些?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化学知识和技术,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式相对较为有限。下面列举一些古代使用的灭火器:
1. 手提式水桶:古代常见的灭火器是用水装填的桶,人们在火灾发生时用手提起来并向火源泼洒水,以尽可能扑灭火焰。
2. 毛巾或布条:人们有时会用湿毛巾或湿布条扑打火焰,以消防扩散。
3. 浸湿的衣物:将衣物或毛皮等浸泡在水中,拧干后披在身上或用来扑打火灾。
4. 手提式消防器具:一些古代文化中使用了一些类似喷壶的容器,用于灭火。例如,中国古代有使用铜壶装水,并用压力喷射水流来灭火的“铜水车”。
唐代
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种叫做水袋的灭火器。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
宋代有关消防的法律基本照抄唐律,为做好消防工作,除了立法,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消防队。
北宋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军巡铺的铺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不但消防救火技术过硬,还很有责任心。
模拟水袋
灭火工具(水囊)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种叫做水袋的灭火器,一带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在明朝大都知道紫禁城中有水缸,以备救火之需。
水缸,皮袋,麻搭,水囊,水桶,号帽,水龙这些。
最早的灭火器具是水桶、盛水的大水缸,较为先进的就是水袋、水囊之类的了。
水袋是用马火牛皮制成的,能装三四百斤水,把袋口绑起来,再插入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能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当出现火险时,由三五个壮汉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往着火点注水。
水囊是用猪或牛的膀胱制成的,里面装着水,使用时,就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就会被烧破,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灭火。
大水缸是古代富贵人家甚至是宫里灭火的主力器具之一,比如明清两朝的紫禁城,由于宫中的房屋多是木制,易起火,为救火之需,就在宫中放了308口大水缸,称之为“太平缸”或者“吉祥缸”。
而且,宫里对这些大水缸可谓是十分照顾,夏天,水缸里的水要每日更新,防止异味和蚊虫;到了冬天,水缸要“穿衣保暖”,甚至天气特别冷,还要给大水缸烧炭加热,以防缸里的水结冰。
再先进一点,比如明朝的“唧筒”。
这种灭火装置的特点是:筒是长竹,下开窍,以絮囊水杆,自窍唧水。既能汲水,又能排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固定的水枪”,使用时,需要由两个太监操作,射程可达20多米,这是比较先进的。
清朝出现的“水龙”则要更加先进。
这是一款引水灭火工具,通过一抬一压的木制手柄,给装在桶里的水加压,这时,水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就能开始灭火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唐朝铜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唐朝铜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