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的黑点,明朝地域黑

kodinid 1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黑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黑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时期真实的司马昭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朱元璋全面禁绝商贸海禁,厉行保甲制度,是不是倒行逆施呢?

三国时期真实的司马昭是一个怎样的人?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懿时期,司马昭随其父司马懿对抗蜀汉,屡有战功,累计升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

明朝历史上的黑点,明朝地域黑-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师时期,司马昭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战败于东关,战败后被削去新城乡侯爵;后来任命司马昭征西将军,驻军长安,识破姜维计谋,安定北边胡虏,因这次军功再次封为新城乡侯。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期间灭亡蜀汉,受封晋公,后进爵晋王,加九锡。

司马昭死后,被谥为文王,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明朝历史上的黑点,明朝地域黑-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司马昭、郭威虽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夺者也。

司马昭是河内温县(今河南)人,是三国时期的魏臣,他继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之后,强力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这句俗语足可以看出,司马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但从"民族统一"这一个角度讲,司马昭又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很大贡献的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如果沒有他,三国鼎治的局面可能还要延续下去。在整个伐蜀直至最合灭吴,三国归晋成一统的事业当中,司马昭高超的谋略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愧是魏晋时期最出色的一个谋略家。

明朝历史上的黑点,明朝地域黑-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全面禁绝商贸海禁,厉行保甲制度,是不是倒行逆施呢?

简单说一下吧!朱元璋虽说是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但毕竟出身底层,深受农耕文化的感染。对海洋有着天生的抵触!缺少宏观上的思想动态!不过,毕竟当时刚刚结束的前元王朝是外来民族,汉族饱受其害!从顶层到底层所有人,在思想上都是对外来的民族和文化,都有着本能的拒绝!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我们现代人读历史还是要从当时的环境出发在思考。


在封建社会来说,朱元璋的这些政策不是独创,而是对元朝政策的微调,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统治方式。

严格来说,朱元璋的这些举措都很利于朱家王朝的统治,大明能统治长达三百年之久,也用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的作用。

这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没有人可以独创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方式。

例如贸易,朱元璋虽然是历史上比较极端的重农抑商的皇帝,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对商人就是不重视的,从士农工商的排序就能看出来,商人的社会地位在皇帝眼里连最普通的工匠都不如,在统治者眼里,商人就是投机倒把的典型,他们不创造财富,仅仅是财富的搬运者,就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最让统治者痛恨的是,这些富裕起来的商人还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这让很喜欢从农民视角考虑问题的朱元璋眼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虽然不懂什么现代经济学理论,但他能感觉到这些后来这些被称为资本家的人的潜在威胁,按照朱元璋的谨慎性格和狠辣的手段,他要把一切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于是,他规定了一个让我们看来十分矛盾的政策,那就是在穿衣问题上,他允许农民可以穿绸、绢、布,纱等材料的衣服,而拥有很多的财富商人,他们只能穿绢和布两种廉价材料的制作的衣服。

这就导致了只能混个温饱的农民没钱穿不起绸、绢,而有大把钱的商人没资格穿绸、绢,最后的结果是,只能是他老朱家的皇族可以穿了。

朱元璋搞海禁,理由也很简单,大明朝刚刚立国,陆地上的事还焦头烂额呢,北方蒙古时刻虎视眈眈的要重新杀回来,加上海禁也是元朝一贯执行的政策,他顺手延续下去,在当时看来,没什么不妥。

还有设立军户和匠籍,也是元朝政策的延续,唯一不同的是,朱元璋废除了蒙古人规定的四等人制度,把原来元朝统治下绝大多数的汉人奴隶变成了合法的帝国平民,这是他大大的功绩,值得我们铭记。

谈倒行逆施是有些言重了,但是简单粗暴太过极端是肯定的。这也是朱元璋所建立的南京明朝二世而亡,中央军败于地方军队原因之一。

明代初年是很典型的强人政治,朱元璋本人的意志凌驾于全国之上。但是,朱元璋本人的学识有限,还是需要听取周围文臣武将的积极建议的。但是朱元璋的个性太过于倔强,也太过于自负。他所制定的一些政策简单粗暴,看起来短期见效,但是时间长了,特别是当朱元璋驾崩,强人政治的光环消退之后,必然会危及国家和***的安全。其中,禁绝商贸本来的初衷是要打击海上的流寇势力和朱元璋曾经的政敌方国珍等人的残余势力,本来就应该是临时性措施。自古以来,对于打击盗匪要么除恶务尽,要么积极招安,要么两者兼备。朱元璋实行海禁很大程度上是回避了这个可以解决的矛盾,而且海禁只是缓兵之策,并不能用于长久。因为从宋代以后,国家的力量就已经深入到了海外,商贸线更是延伸到了千里海域之外。一旦全面永久性禁绝,肯定会影响很多人特别是大商人阶层的利益受损。

其实朱元璋的治国理念非常的幼稚朴素,他的思想就是将百姓牢固的绑在土地上,打击大商人的利益,很像是“劫富济贫”,“均贫富”式的发展步骤。这种思维很幼稚,但是由朱元璋这位强人君主实行,自然会弊病丛生。从好的方面讲是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是一厢情愿式的改革。倒行逆施谈不上,但确实很愚蠢。包括他把全国所有的大城市都分给了儿子封藩,看起来是公平的好父亲,但是强支弱干令中央虚弱不堪,这也是朱允炆要削藩的根本原因所在。

总的来说,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得好:“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朱元璋就是典型的能力不足又不肯虚心听从建议,只是一昧地凭借热血乱打乱冲,虽然是呕心沥血,但是南辕北辙。美其名曰是“以猛治国”,实际上是胡作非为,根本不符合国情民意。这也是朱棣可以由燕国一隅之力击败中央的原因所在。

朱元璋全面禁绝商贸海禁,厉行保甲制度,是不是倒行逆施呢?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倒行逆施谈不上,每个朝代帝王在当时决策政策命令禁止的事,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能让朱元璋下定决心实行“海禁”的是几方面原因:

1、元代时期,日本不遵从元朝为主国,不尊元朝为宗,元朝忽必烈派军队前去征伐日本,结果在海上遇到台风袭击,军队死伤严重,这一征讨***破灭,日本就开始盛行拜“神风‘’活动。海禁也不是明朝首创。

2、明朝初期,日本武士、外国商人走私,浪人和倭寇多次侵饶我国沿海人民,实际上早期海禁是禁止出海经商和禁止外国商人入内。

3、实际在实行海禁前,朱元璋派人前去面见日本***,结果赵秩遭到侮辱戏弄,被***了。朱元璋为了不让沿海人民受到倭寇等侵扰,防止不良商人及海民和日本倭寇等勾结,才下了 “片板不许下海”的著名圣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黑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黑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海禁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