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知识点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安史之乱唐朝灭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安史之乱惨状?
  2.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之教材分析?
  3. 安史之乱为何会对当时鼎盛时期的唐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惨状?

但这8年大战让整个北方一片糜烂,生灵涂炭,黄河流域杳无人烟,世家大族纷纷南逃,百姓隐匿山中。当时唐朝实行“拉夫政策”,不再像以前“三丁选一,五丁选二”,而是只要家里有男丁,无论老幼皆要从军。大诗人杜甫的“三吏”就描写了当时的惨状,这些男丁选走后,造成大量的生产力空缺,粮食减产,饥荒蔓延。

最终,老百姓或从军死于战场或征兵路上,或死于盗匪,或死于饥荒。

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知识点-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宝年间大唐官方记载有6000万人,而《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广德2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

这说明,安史之乱八年让***户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有大量人口隐匿逃亡,天下户口减半也是可以确定的。以人口比例计算,这次叛乱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杀伤力最大的战争之一,不仅打垮了唐朝,甚至可以说打掉了中国的元气。

八年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中心——关中和河洛地区,两京遭到多次破坏,已经破败不堪。加上周围人口的流失,后世长安洛阳再也没有恢复到巅峰状态,后世的王朝也不再在这里建都

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知识点-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之教材分析?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知识点-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安史之乱为何会对当时鼎盛时期的唐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古人云:观一叶而知秋。

安史之乱是唐乱的叶,背后原因是***帝国的已入深秋。

中国作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成立的根本就是集权。有集权就有斗争,毕竟谁都想把权利攥在自己手里,于是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斗争不断,而中国就是在权力的集散中,走到了现在。

一个统治集团的败亡过程,简而言之也就是***的权威性、力量基础、法理性、正义性全部丧失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将带来巨大的灾难。

古代叫大义,或者天命。这种东西是统治集团获得***后便天然获得了,但是这个东西和处女膜一样,放在那里高不可攀,可一但有人尝试挑战了,就会指数级下降。

比如唐朝的节度使反叛,就直接动摇了***的权威性。集权分裂的标志就是挑战。如果集权出现了挑战,就意味着走下坡路了。

唐朝最要命的地方在于节度使制度

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就將权威性和力量基础结合在了一起,虽然节度使制度在战乱时利于迅速集结力量,但是到了和平时期,地方权力太容易集中,自然也就更容易对中央形成挑战。

刘备说过,“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杨贵妃就是一件华丽的衣服,你会为了一件衣服丢了江山吗?

只要有江山和权力,什么样的衣服得不到?

对于历史记载者,皇帝都是不能有犯错的,昏庸点可以,好色点也没事,那这个锅就由杨贵妃来背吧!

实际上读历史的,没有谁会认为“安史之乱”跟杨贵妃有关,就如同商的没有跟妲姬无关,夫差的死无关西施一样。

像这种的女人,不过是权力的附属品而已,对权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至于说,有人认为是安禄山看上杨贵妃,笑笑就好

***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壮的朝代,是时***王朝以敞开的姿态面对世界,广泛吸收世界各种文明成果,呈现出王者威仪,八方来朝的局面。但万物有头有尾,***自天宝年间后逐渐衰落,并在安史之乱中一落千丈,再也不复往昔强壮,那么安史之乱为何会对其时鼎盛时期的唐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

实际上这这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安史之乱仅仅一个表现形式而已,一个导火线,能发生这种情况,足见其时的唐朝管理有问题,就像清朝乾隆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前面是有很多的问题才干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唐王朝前期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呢?小编以为是军政合一的节度使准则。

所谓节度使,又称经略使,本来是隋唐时期的一种武官,主要掌管军事、防护外敌。可是后来,节度使渐渐的把握了***,成了实际上的土皇帝。这样的准则有利于王朝前期开疆拓土,同时也是养虎为患,由于在盛唐时期,皇帝震慑八方,节度使不敢造次,可是当中心衰弱,节度使就不会听话了,实际上安史之乱便是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的叛乱,再者平乱时期中心军精锐损失惨重,***中心再也不能操控这些藩镇,实际上这才是***灭亡的病根。

谢谢大家的阅读,小编会继续努力的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王朝早已危机四伏,矛盾尖锐了。当时的唐朝已经充斥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浓浓的火药味早已在唐朝社会内蔓延,而安史之乱不过是一个火苗,将这一切给点燃而而已。

我们过去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实,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已经衰落了。在叛乱爆发前夕,杜甫就曾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诗,将唐朝当时的腐化和危机生动的刻画出来。

唐朝的官僚贵族们还在享受着***盛世所创造的成果,却完全无视饱受饥饿的贫苦百姓。当时的唐朝,下层人民饱受压迫,上层贵族却灯红酒绿。唐玄宗对“路有冻死骨”视而不见,却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以说,早在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就已经彻底的癌变了。

暴风雨要么不来,要来就来得相当的猛烈!在叛乱之前,唐朝军事已经出现严重的外重内轻局面。北方边镇拥有强悍的军事实力,各镇节度使大全在握。安禄山更是手握三镇军权,加上唐军中的民族矛盾早已深化,安禄山只需稍加煽动,一场可怕的灾变就爆发了。

面对凶悍的安史叛军,唐官军不堪一击,很快就连东都洛阳都给丢了。叛军所到之处,一路的烧杀抢掠,对唐朝北方的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资治通鉴》记载到,唐代宗广德二年,户部上奏的情况:“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要知道,在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可是有890万户之众啊。当然,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是由于躲避战乱而逃离家乡,无法统计入户,因而这人口统计并不准确。不过,也能看出战乱的巨大破坏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安史之乱 唐朝 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