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是什么

kodinid 3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对外开放程度?
  2. 明朝通商政策的特点?
  3. 概括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朝对外开放程度?

在华夷之辨作为对外政策之后,朱元璋认为明朝只需要处理国内事宜,然后等待周边的小国家前来朝贡,并且要在边境上做好防御,防止这些小国家以下作乱,这些做好了就足够。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朱棣更为主动一些,在位期间曾经派遣郑和西洋,像海外诸国宣传中原王朝强大,并且要求这些国家前来朝贡。

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仁宗皇帝时期,明朝的对外政策又延续了明太祖时期的风格,各类海外拓展活动都下令停止,有前来进贡的使节也派人护送回国,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备为上的政策。

明王朝和南洋诸国的外交往来也受到阻碍,对于海外国家也只能***取放任措施,即使这些国家残害了明朝的使者,大明也不会轻易的前去讨伐。

但是明朝还建立了一套以朝贡为主的外交体系,这种体系是明朝用于彰显自己宗主国地位的一种典型体现,也是一种与周边国家互动交流的方式。

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朝贡制度向周边国家展示着明朝的强大,并让这些国家产生对于明朝地位的认同感,之后确立高下尊卑,让这些国家承认明朝的天朝上国地位

明朝通商政策的特点

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在明朝开国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

在明初优惠政策的招徕下,洪武时期有东洋、南洋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华通好并进行贸易。永乐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广泛外交活动,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大到西亚及非洲东海岸,前来进贡通好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数十个,朝贡贸易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中期日益严重起来的东南沿海倭患促使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进一步向着内向和保守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

随着嘉靖末年沿海倭患基本肃清,明***在隆庆初部分开放了海禁,本国商船准赴除日本以外的东西洋国家贩货,日本以外国家的商船也被允许随时进入中国口岸贸易。开放海禁以后,民间私人海上贸易更如开闸之水不可遏止。

综观有明一代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禁”多于“放”,限制、防范多于鼓励、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政治、外交色彩重于经济色彩,基本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于国家经济发展并无多大好处。

中期以后,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外番货品免税政策渐改为按例抽分(注:正德三年规定番舶附载货物除贵重者如象牙、犀角、鹤顶之类仍解京外,其余十分抽二,抽分后即允许入市交易。次年改为十分抽三,但后来又改回十分抽二。明后期,到口外番货物十分抽二为常例。)。这一改革一般被看作明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进步,问题是实行不久就又迎来了嘉靖时期的海禁,使正常的中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概括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明朝真正实行海禁的只是在前期和中期,根本原因是受到了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吧,朱元璋本来就出身赤贫,脑子里有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明朝后期倭寇平定后,有一个“隆庆开关”,重新恢复了对外贸易。

扩展资料

明代的对外贸易原有“朝贡贸易”和私人经营的私商贸易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朝廷独占经营,兼有政治目的。外国的贡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明廷以“赏赐”的名义,给以相当价值的回报。“赏赐”的价值往往高于“贡品”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实际上是保持朝贡关系和名义的代价。各国朝贡使臣随带一批随行的商人,以入贡为名,运来私售货物,朝贡完毕,被允许在会同馆附近的指定地点进行民间交易。外国使臣和随从商人也被允许***办一批中国商品,如瓷器等物,运回本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对外政策历史意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朝贡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