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明代军饷

kodinid 2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正规部队的普通士兵每月发军饷吗?
  2. 明末崇祯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且不愿拿出来补充军饷吗?
  3. 历史上有哪些爱财到不要命的人?

明朝正规部队的普通士兵每月发军饷吗?

推荐大明电影以及小说明朝那些事,比清宫剧可好看的多。明代其实已经有了民主的萌芽。虽然是那么的幼稚。而且明代也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当然说回来明代当然是有军饷的。宋徽宗就是想问各大权贵借军饷的钱借了几十万两。都推脱没钱,后来李自成进京。把权贵抓起来打出来数百万两后遗失成为至今的谜团。

明末崇祯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且不愿拿出来补充军饷吗?

崇祯那时有个屁钱了,他在位的时候基本国库和内库没钱了,于是他守京城时没钱了,让京城官员和富户捐钱,受捐不够买饭钱的,最后城破,崇祯上吊,那些舍不得捐钱的全被抄家,崇祯真的是明朝除朱元璋外最辛苦勤劳的一个皇帝了,明朝最后倒了和他性格分不开的,用人太疑是他最大缺点

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明代军饷-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崇祯皇帝抠门,国家就要完蛋了,他还是不愿把“私房钱”拿出来补充军饷。但事实并非如此。

按崇祯的说法,我的私房钱少的可怜,不够死牙缝的,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崇祯说的是实话吗?

李自成从陕西打过来,一路势如破竹,越过山西到了河北,眼看就打到北京。崇祯这时想到了吴三桂的关宁军,于是他找到在京城居住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研究调关宁军勤王之事。吴襄说,调兵需要花钱,那么多人少说也得百万两白银。崇祯说,内库只有七八万两,收集金银杂物卖了,顶多能凑二三十万。吴襄说,没钱这事办不成。

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明代军饷-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吴三桂是崇祯的最后一枚棋子,他不勤王,北京必然不保。当时崇祯决定坚守北京,不再提迁都之事,吴三桂不来,他只有一条路就是“君王死社稷”。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刻还能看不出来?崇祯还没傻到那份上。

那你说,崇祯就是傻,就是没看出来。好,还有例子。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勤王的部队一个都没到,北京城只有很少的部队,不可能抵挡住李自成,城破是早晚的事。这时李自成突然停止攻城,派投降的太监杜勋找崇祯皇帝议和,提出的条件是,崇祯割地给李自成,让李自成当西北王,并拿出一百万两白银犒赏农民军,如果崇祯答应,李自成可以帮助大明打清兵。崇祯没有答应。

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明代军饷-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答应李自成的条件,虽然丢了土地,但大明还能继续活下去,他自己也能活下去,不答应就是死,孰轻孰重,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难道崇祯还不明白?其实,不是他不想答应,实在是他没法答应,一百万两白银,他根本拿不出来。

实际上崇祯并不是守财奴。崇祯二年,崇祯启用袁崇焕。袁崇焕承诺五年平辽,招兵买马,构筑城池,士兵饷银,需要很多钱,他问崇祯要,崇祯说国库没钱,袁崇焕提出动用皇帝的内帑,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崇祯虽不情愿,但还是动了。那时候并没有李自成兵临城下的危机,可见,说崇祯要钱不要命并不成立。

其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崇祯皇帝基本上算是一个破产皇帝,“亡于吝啬”只是民间传言而已。

亡于吝啬之传言的由来

此传言也是有点根据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大肆搜刮出多达三千七百万两白银,而民间则有了传言认为崇祯皇帝藏着这笔巨款,舍不得拿出来对付叛党贼寇,明人杨士聪则《甲申核真略》中有记录。

呜呼!三千七百万!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其亦可悲也矣。


经考证,其实杨士聪也是道听途说,只不过他给记录在案而已,他宁愿相信民间传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1. 第一,崇祯皇帝之前国库是很充盈的。万历皇帝留下的基础来看,经济发展不错,国库多有盈余,熹宗皇帝也是搂钱的好手,所以民间认为崇祯皇帝一直是很有钱的。
  2. 第二,崇祯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爱钱。从他登上皇位开始,内忧外患日甚一日,没有一天不打仗,所以崇祯皇帝为了军费煞费苦心,削减后宫用度,连蜡烛都不舍得多用一根,所以传出了他吝啬爱钱的名声。

这就造就了皇宫钱财无数,崇祯皇帝吝啬爱财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认为李闯王搜出的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就全出自皇宫。

真相

李自成西去时,带走的银两其实都是搜刮大臣权贵们得来的。但是百姓们没人相信啊,因为随着***公信力的下降,信任危机必将到来,这就是***裸的信任危机的体现。

其实,崇祯真是穷的破产的皇帝。《甲申纪事》中曾记载,破城前夕,守卫国库的兵丁对作者说“万历年时,老库满,另置新库。新库复满,库厅及两廊俱储足。今不及四千金。”一个堂堂大明帝国,仅仅四千金的储备,能够干嘛?

破城前,崇祯皇帝没有办法,想劝周皇后之父捐点钱,国丈周奎死活不出钱,甚至还质问崇祯“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意?”连皇帝老丈人都不相信皇帝能没钱,其他大臣一样,都认为皇帝是在敲诈勒索。可笑的是,几天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周奎为闯军奉献出白银五十二万两,其他珍宝十万两。

这些王公贵族,大臣名士最后被闯军把家财席卷一空后,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后悔当时没有帮皇帝,或许是另一番情况呢?崇祯皇帝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在煤山上吊后他们的心会不会痛?

或许,他们真觉得该换个主子了!

有关崇祯最后的是否藏有“私房钱”,王世德《崇祯遗录》中有一段辩护,可参考:

野史云:十九日,上欲奪正陽門出,守者疑内變,反礟擊之,乃從白家巷還。夫出正陽門則外城,外城已破,意欲何之?白家衚衕乃大明門東南小巷,不近皇城,不能容車馬,何由從此而還?即熹宗在位七年,將神宗四十餘年蓄積捜括無餘,兵興以來,帑藏空虛,嘗取累朝所鑄銀甕銀益罇鼎重器輸銀作局傾銷充餉,故餉銀多有銀作局三字者。此人所共見也,空乏可知。廷臣動請内帑。夫内帑惟承運庫耳,錢糧觧承運庫者有二:一曰金花,二曰輕齎。金花銀所以供后妃金花、宮人宦官賞賚,輕齎銀所以為勳戚及京衛武臣俸祿,隨發。非唐德宗之私庫聚而不散者,安有餘資?野史謂城破時大内尚有積金十餘庫,不知十餘庫何名?承運庫外有甲字等十庫,貯方物也。天財庫,貯錢也,以偹内外官員軍校賞賜。古今通集庫,貯書畫符劵誥命。東裕庫,貯珍寶也。外東裕庫,亦貯方物,無金錢也。庫止此耳,破城日,惟東裕庫珍寶存耳,烏有所謂十餘庫積金者,而紛紛然謂上好聚斂,内帑不輕發,豈不冤哉!草野無知,傳為口實,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王世德当时任职锦衣卫,是崇祯的护卫队之一,所以他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此外,李清在《三垣笔记》中也记载了一段崇祯筹集军饷的事,录如下:

上憂國用不足,發萬曆中所儲遼參出外貿易。予時市其中者,上有微孔,色堅而味永,與他參迥異,惟吳儀曹昌時所市最多,皆取其上者。聞此番貿參,獲可數萬金。

这也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应是可信的。

历史上有哪些爱财到不要命的人?

爱财不要命的人,其实并不多。

何谓爱财?

财,财产或者资产。

古代,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尤其在中国历史上,当你成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那个王,你就是最大的财主了。这种风气当下依旧,中外皆有。

所以如沈万三、和珅一般,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只是笑话而已,家财万贯千真万确,富可敌国却是真真正正的冷笑话,说什么富可敌国,落井下石还差不多。

财产从归属权来讲,有属于自己的财产,还有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爱惜自己的财产,如葛朗台、泼留希金、严监生之流,了不起算得上惜财如命。

今天所讨论的话题,大意是指一个人在如何处理生命和财产的关系,有哪些人会把财产看的很重,为此做出了很多在大众看来不可理喻的举动。

依我看,沈万三会赚钱、也会花钱,但是猜不透朱元璋的心思,以致灭顶之灾。可是,朱元璋的心思,沈万三猜不透,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左膀右臂,又有几人能够猜透。所以,沈万三对财看得开,而且是很看得开,不在今天的队列里。

只是在我看来惜财如命的葛朗台们也层次颇低,这些守财奴根本够不上爱财不要命。很简单,葛朗台、泼留希金的行为只是吝啬的过头了,他们在做这些举动的时候,并未受到生命威胁,对吗?包括严监生,弥留之际,还想省些蜡烛,无非是节俭使然,虽死犹不改也。

这几位,爱惜的都是自己的财产,和爱惜不是自己的财产的人比,要规矩多了,后者不仅仅是爱,而且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军饷漂没 历史原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崇祯 李自成 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