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50字

kodinid 3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如何统治河套平原?
  2. 关于明朝郑村坝之战详细经过?
  3. 明代为什么要废除行省制?

明朝如何统治河套平原?

一、收复河套平原

1、“弃套”

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50字-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段时期,明朝与蒙古诸部展开了拉锯战争夺***,为了收复河套平原地区也是费了不少功夫。

成化五年的时候,统治者终于不堪忍受蒙古对明朝北方边境的侵扰,下令派出军队搜剿河套平原,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河套平原的争夺。

此时明朝尽管取得了河套平原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形成运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当时明军在河套平原的消耗巨大,难以维系。

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50字-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统治者便在河套平原南部设置屏障进行防守,但北部并未设防,所以整个河套平原的北部地区便直接送给了蒙古诸部了。

2、明朝失去优势

第一次河套平原争夺战之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离开时河套平原地区,同时河套平原南部建立起来的屏障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威胁。

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50字-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河套地区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中出现了难得的安稳局面。但是随着新任蒙古可汗即位,蒙古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侵占河套平原地区。

关于明朝郑村坝之战详细经过?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在京郊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进行的作战。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郑村坝。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军;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师续攻,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此战,燕师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获马2万余匹。

明代为什么要废除行省制?

明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明朝***又担心行省得权力过大,于是便效仿宋朝的“分路”体制,把一个行省的权力分散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个不同的官员手肘,以此来制衡地方。

明朝首先于明太祖洪武八年设置了都指挥使司,作为一个省的最高军事机构,掌管一方军政,由兵部统辖,简称都司。

第二年,又将行省之名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只负责掌管一个省的民政。虽然布政使司辖区不再称作行省,但人们仍然习惯称布政使司为行省,简称省。

提刑按察使司负责掌管一个地方的刑狱监察,是一个省的最高司法机构,简称按察司。

明朝废除的行省制度是为了集权于皇帝,相权遭到削弱,皇权就会得到加强,可以说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

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太重而有篡位夺权的危险,便在洪武十三年

(138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便从此永远消失了!宰相原有的权力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来分担;而这六部尚书则由君主直接管辖指挥,所以君主的权力便大大增加了。

为加强君***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和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④都指挥使司

明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即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都指挥使掌军事防务。三司权责分明,互相牵制,互不统属,各自对皇帝负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弃地历史故事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河套 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