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上的御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上的御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有都御史吗?
都御史为御史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明朝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清朝时都御史为从一品。
1636年,清朝皇太极即位后,清朝廷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
1644年,都察院设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负责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
1723年始,凡总督授加兵部尚书衔者,惯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不加尚书衔则一律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唐代的“摄御史大夫”是否同“兼御史大夫”一样是一种宪衔?
当然不是,这就类似于如今的代理纪委书记和兼任纪委书记一样,不是一回事。
唐代的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长官,而御史台相当于如今的纪委,专门负责纠察官员的行为。那么御史大夫就大致等于如今的纪委书记。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摄御史大夫和兼御史大夫不一样呢?
因为“摄”本来就有代理的意思,在唐代,官员的职衔前面如果加“摄”的话,就说明是代理某官的意思。因此,“摄御史大夫”其实就是指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出缺,还没有人来递补,因此暂时由某人来代理的意思。这一阶段,他是要全权负责御史台的工作直到转正或者新官上任的。
而“兼”自然就是兼任的意思,相比而言就比较轻省了。因为既然是“兼任”,那么其实就是说他的主要工作不在这方面,只不过是加个头衔以方便工作开展而已。比如韩愈曾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他主要负责的就是长安的工作,只需要定期去御史台值班就可以了。相比于“摄御史大夫”,“兼御史大夫”在御史台的工作和任务相对来说少了许多。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哦!
感谢邀请。摄御史大夫和兼御史大夫是不同的。
在唐朝,官职前加“摄”字,是指“代理”,加“兼”字,是指兼任。“摄御史大夫”,就是指代理御史大夫之职;兼御史大夫,是指兼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主官,品级为从三品(唐朝官职品级,四品以下分正、从、上、下;三品以上只分正从,无上下。)御史台的职责是风闻奏事、监察、弹劾百官,整肃风纪。贞观之前,御史台只有奏事职权,贞观之后,又赋予御史台参与查处大案要案职权,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
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书记。具体的说,“摄御史大夫”,就是代理御史大夫,是个临时性职务。一般用于官员履新之前的考察期,通过了代理期,则会去掉“摄”字,成为正式的御史大夫。被点为“摄御史大夫”的官员,一般还有一个本职,通常低于“御史大夫”,比如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那么他的官职全称便是“御史中丞摄御史大夫”(相当于纪检委副书记代理书记职责)。他在领取俸禄时,是按照本职,即御史中丞的级别。
而“兼御史大夫”,是兼任职务,为正式的官职。一般情况下,由与御史大夫同级或职务高于御史大夫的官员兼任。比如说,中书令兼御史大夫。既是兼任职务,那么在领取俸禄上,就是按御史大夫的级别来领取的。至于是两个职务的俸禄一块领取,还是综合一下打个折扣,本人没有查到资料。
总的来说,摄御史大夫职务,比兼御史大夫要低。当然,这只是就职务本身来说。在具体职权履行上,有可能摄御史大夫管的事要比兼御史大夫要多。因为,兼御史大夫还有其他职务需要履行,有可能忙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御史大夫的副手就要做更多的事情,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果题主问的是“宪衔”意义上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摄/兼御史大夫”的话——没错,唐代的“摄御史大夫”同“兼御史大夫”一样,都是宪衔【1】。
注1:“宪衔”是一种授予使职或外任官的风宪官(即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这些御史台官)加衔,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时主要是为了提高受衔官员的职权与威望,后来又渐渐多了赏功等用途。
玄宗朝作为宪衔的草创期,有着“摄”宪衔和“兼”宪衔的区别——
所谓“摄”宪衔,即宪衔冠以“摄”字,例如平卢节度使、左羽林大将军、摄御史中丞臧怀亮;所谓“兼”宪衔,即宪衔冠以“兼”字,例如幽州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摄”宪衔的地位(或者如题主所说的分量)要低于同级别的“兼”宪衔。
这种“摄”宪衔和“兼”宪衔并存的情况于玄宗朝时比较常见,安史之乱结束后,似乎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鲜见了【2】。
唐朝进士及第后授官可以授职到御史台吗?
先说结论——可以。但是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具体来说:
唐代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出身”,即入仕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获得授官,即“释褐(脱去布衣,指获得官职)”。要想释褐做官,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途径……
比如通过吏部铨选(进士及第者一般需相应地“守选”三年左右),考察“身(身姿)、言(言辞)、书(书法)、判(判词)”四项,合格即可释褐授官。
比如通过“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制举”科目,考上了即可释褐授官。
比如通过“博学宏词”、“书判拔萃”等“吏部科目选”的科目,考上了亦可释褐授官。
比如受藩镇等各类使府的辟召,释褐而成为使府僚佐,这则是中唐以来进士释褐做官的捷径。
那么他们是否有机会以御史台的官职释褐呢?
唐代御史台里的流内官主要如下:
御史大夫 从三品,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升为正三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上的御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上的御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