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评书历史细说明朝327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评书历史细说明朝327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电视剧《水浒传》把原著中捉方腊的鲁智深改为武松,是胡编乱造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看过原著的人都感到好奇。为嘛突然变成了武松?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原著:
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上面这一段是书上这样写的!而在***作品中,是这样演绎的:梁山大军攻破杭州之际,方腊一人逃到破庙中,遇到了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方腊武艺高强,把二人杀了。武松赶来,见二人尸体,大怒并与之搏斗不止。在斗争中,武松左臂被方腊用钢叉钉在柱子上。情急之下,武松用刀砍掉自己的左臂,仅凭一支手臂便擒住了方腊。
然后我们来梳理一下方腊这个人的身世:方腊是北宋末年人,为是浙江睦州青溪人。当时,宋徽宗喜好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大肆在民间搜罗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青溪盛产花石竹木,当地百姓深受盘剥搜刮之苦。方腊乘机将贫困百姓组织起来,利用摩尼教,发动起义,随后建立政权,攻城掠地,威震东南。同样受到震动的还有中央朝廷。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义军节节失利,方腊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俘而杀。一般认为,方腊是被韩世忠所擒。
所以说,方腊到底是被谁所擒,还真的不好说,不过既然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典籍,过度的去修改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是希望各大***尊重典籍!
其实,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先,民间就已经大量的长期流传着有关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故事了。当时的评书、评话、民间说唱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品种繁多,顶盛的元曲更是把一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元曲《平江南》中,“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更是活灵活现…… 所以,电视剧里的“武松单臂擒方腊”故事,并非胡编乱造,而是真真正正的“有根有据”……至于元末明初时, 施耐庵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所创作的小说《水浒传》则也真真正正是“后来”的事情了。因为,后来居上的《水浒传》影响更大更深更广,所以,前者倒不是“很多”的为人所知了。但是,如果今天我们能将两个版本细作比较就不难发现,施耐庵为了让鲁智深实现“功德圆满”的“遇腊而执”,其艺术感染力显然要远远逊色于“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悲壮的凄美……… 而后者,更能突显和深刻揭示梁山英雄的悲剧内涵
《水浒全传》写鲁智深经神人指点擒方腊,过程平淡,情节缺乏变化。相较之下,若以武松用断了一条臂膊的代价擒捉到方腊,悲壮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清末浙江萧山人蔡东藩作《历朝通俗演义》,其《宋史演义》就不按《水浒传》来写,而***用了冲击力较强的“武松单臂擒方腊”情节。
受此影响,田连元在自己的评书《水浒传》中,也对擒方腊过程作了修改,其第327***目为:“公主***武擒方腊,凯旋回京途中散将”。
把“武松单臂擒方腊”故事拍成***作品,最早的应该是1***5年香港邵氏电影《荡寇志》,该片在这个点上拍得非常出彩,也因此大获成功。
所以,98年央视版《水浒传》沿袭邵氏电影《荡寇志》的改编,并不奇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8年央视版《水浒传》拍“武松单臂擒方腊”,还匠心独运地串起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伏线:即众英雄在水泊捉到了林冲的死对头高俅,宋江为招安计,却坚持将他释放了。林冲气得一病不起,而等到众英雄受招安,终于吐血身亡。鲁智深是林冲最好的兄弟,他眼见林冲死了,万念俱灰,就在大相国寺修行不出。这样,擒捉方腊的任务就转到了武力跟鲁智深相当的武松头上。
就一个原因,武松人气高罢了。
许多水浒的爱好者,包括央视水浒的制作者在内,都更喜欢武松这个人。作为央视水浒艺术顾问的田连元,在他的评书中武松的地位就挺高的,央视水浒的很多剧情都取材自田连元的评书,加上民间戏曲中早就流传着武松擒方腊的故事,所以就在电视剧中顺势安排了由武松来擒获最终BOSS方腊。
有人说是因为在民间武松擒方腊的说法更普遍,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要记住央视拍的水浒大部分还是依据的施耐庵的***原著,部分情节取材自田连元的评书,总的方向还是没有脱离原著的。而真要是根据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去拍戏,就不可能光安排一个武松擒方腊了,至少像宋江的人物定位、鲁智深的戏份、卢俊义和史文恭的关系什么的,真按照民间传说的说法就绝对不会拍成央视水浒的样子,反倒是新水浒拍出来的相关情节更像民间故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评书历史细说明朝327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评书历史细说明朝327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