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秦王妃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秦王妃是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秦王朱樉与秦王妃为什么和离?
秦王朱樉与秦王妃没有和离,洪武二十八年,朱樉被人下毒而死,秦王妃王氏殉葬,没有和离。
朱樉,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秦王,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 ,明代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就藩于西安。洪武二十二年,为宗人令。洪武二十四年,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京师,后经皇太子朱标解劝,次年放还藩封。
秦王妃为什么是蒙古人?
秦王妃是元朝大将王宝宝的妹妹也就是金庸小说中赵敏的原型,为了拉拢王宝宝所以选择联姻。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北元太子登基,是为元昭宗。此前,徐达和常遇春攻打大都的时候,太子曾急召王保保救驾,王保保抗旨未去,所以二人就此决裂。眼下,王保保两次战败,麾下已经没有多少人马,属于“落魄将军”。朱元璋怕王保保和元昭宗再次抱团,所以,他需要给王保保一个较大的恩惠,希望王保保能够“弃暗投明”。
而当时,朱元璋能想到的恩惠,便是厚待王保保的妹妹,让他成为自己的儿媳妇。考虑到太子朱标已经成婚(即使不成婚,朱元璋也不会让太子娶外族女子),而次子朱樉刚满15岁,于是,朱元璋便册封观音奴为秦王妃,于当年十月举办婚礼。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选美,不料选中者已名花有主,当时是如何了断的?
据《新旧两唐书》和《贞观政要》记载,长孙皇后听说有个美女郑氏“容貌绝姝,当时莫及”。长孙皇后贤良淑德,亲自出面访求,让李世民册封郑氏为充华(九嫔之一)。李世民顺水推舟,下了册封郑氏为九嫔的诏书。普通人家结婚,还要“请期”,说白了就挑日子。李世民想娶郑氏,也得挑个黄道吉日啊,于是就出现了诏书已经发出去,册封的天使还没有出发的情况。
就在李世民等待抱得美人归的时候,魏征出来搅局了。魏征听说郑氏已经许配了陆爽了,虽然还没有完婚,但是已经收了人家的聘礼了。古代的礼制,收了聘礼,就是有夫之妇了。李世民想册封郑氏为充华,按照当时的礼制,就是夺人臣之妻,这个显然是不对的。魏征一番直言劝谏,说得李世民是赶紧承认错误,并且收回发出去的册封充华诏书。
长孙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长孙皇后又叫文德皇后,因长孙氏称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十三岁嫁李世民,后面册封为秦王妃。玄武门之变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
长孙氏不仅贤淑,还有勇有谋。长孙氏不干涉朝政但会及时劝谏。长孙皇后深知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一直坚持不干预朝政,但她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要得知李世民某件事处理得欠妥时,长孙氏就会及时劝谏。
比如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能够得到李世民由衷的尊重是经历一番曲折过程的。李世民对不留情面敢于劝谏的魏徵又爱又怕。长孙氏说:只有在明君的统治下,才能有大臣敢于这么直谏;如果是一个昏君,哪一个大臣不怕被杀头株连九族呢?有魏徵这样的大臣,不正是皇上你的福分吗?李世民过后冷静一想,皇后说得是!从此从心里更看重魏徵了。
兢兢业业地管理好后宫。被册封为皇后之后,长孙氏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是用心思谋取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想方设法保持整个后宫的和谐。长孙皇后从不“专宠”,反而让皇上有机会多去亲近其他的嫔妃。长孙氏对嫔妃和宫女的态度和蔼。如果她们生病或遇到了啥难事,长孙氏就会带着礼品去慰问或帮助去解决。所以,后宫上上下下都十分拥戴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后面年纪大了,主动帮唐太宗李世民选美,为丈夫四处寻访佳人。几经辗转,绝代佳人终于被找到,她就是隋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这个郑氏可谓是一个绝***子, “容色绝姝,当时莫及”《贞观政要》记载道。
长孙皇后审查合格后,立即向太宗建议纳郑氏入宫。唐太宗一听又有了新人, 对于皇后的这个提议,非常高兴,立马点头同意了,并欢欢喜喜地发下了册封郑氏为宫中女官的诏书,召她入宫。
然而却百密一疏——长孙皇后都没想到,那郑氏自幼就已经许配了人家!皇后不知底细,宰相魏征却立刻打听明白了。他听说郑氏已经许配了陆爽,虽然暂时没有完婚,但是已经收了人家的聘礼了,按古代的礼制,收了聘礼,就是有夫之妇了。
皇上选妃虽然是自己的私生活,但皇帝既然是天下人的皇帝,那么他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扯到天下。如果李世民要强行接纳郑氏,那谁也阻拦不住。不过按照当时的礼制,就是夺人臣之妻,这显然不是有德行的皇帝该干的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秦王妃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秦王妃是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