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明朝御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明朝御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乾隆朝左都御史有哪些?
清朝的左都御史隶属都察院,是行宪机构。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
明代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
明代负责刷卷的主体官员为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明史·职官志》载:监察御史的职责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即北京、南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调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因此刷卷是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
朱元璋废除了历朝历代都设有的御史台,将其改为都察院,和六部平级,负责弹劾官员、纠举不法、提出工作建议等等。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通常是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下面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失误,又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典型的官小权势大。
明代名臣于谦年轻时曾经担任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七品芝麻官于谦被明宣宗朱瞻基安排巡按江西,于谦在江西大刀阔斧,***冤案数百起。后来,明宣宗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这下于谦就是正三品了,比各省布政使小半级,但是和按察使平级。
御史一职在明朝和清朝属于几品官职?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
御史台的各官官品如下(根据朝代的继承,明朝和清朝也是在宋朝下的官职上有不同的变化,但实质不大):
御史中丞:宋初正四品,元丰改制定为从三品。
侍御史知杂事:从六品,特赐五品服。
侍御史:宋初为从六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宋初为从七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正七品。
监察御史:宋初为从八品上,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七品。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明代御史权力有多大?
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隶属于都察院,正七品。其主要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监察系统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第八纪检监察室的处长。
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明代监察御史的职权:
监察御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奉赦巡按地方。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权力的延伸. 因此巡按御史的职掌也是非常繁重的。由于监察御史出巡当差分为专差和按差两大类,故两类御史职责不尽相同,现就两类出巡御史的职权分述如下:
一是清军,御史巡视到各处清点军队人数,防止各级军官的谎报空缺;
二是提督学校,提学御史有权直接任用和罢免有关人员而不受其它官吏的干预,对师生的待遇及学校的维修等事项也有督促检查的权力;
三是巡盐,总理盐课、盐法,及严禁私人贩运、销售私盐;
四是巡茶马,督理陕西各茶马司,收贮官茶,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易。并禁止官豪势要及军民之家贩卖私茶,私自进入番境交易;
五是巡漕,巡查漕运。
六是巡关,巡视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的边关地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明朝御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明朝御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