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明朝加强皇权思维导图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皇权被架空了吗?
  2. 从遗诏的起草如何看明朝皇权与内阁的关系?
  3. 明朝的内阁制真的不会制约皇权吗?
  4. 《大明权力场》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明朝?是不是除了明朝,其他朝代没有研究必要?

明朝皇权被架空了吗?

当皇权无***常实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停朱批,行蓝批”的内阁代理制度(朱批是皇帝对奏折的御批,蓝批是内阁对奏折的批复,二者具有相同的效力)。在明朝前期,皇帝尚算勤政,内阁很少能够干涉到皇帝的决定,最多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或建议;而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开始连续地荒废朝政,从而为了不使明廷立即瓦解,内阁承担起了他们应当承担的义务,也从事实上架空了皇帝的权利。严嵩、严世藩父子,徐阶,高拱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从遗诏的起草如何看明朝皇权与内阁的关系?

明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皇帝的遗诏一般都应该由内阁首辅来起草。由于内阁有“代言之司”和“出纳帝命”的职责,所以,内阁的头等大事便是起草遗诏。

不过,内阁起草遗诏的时候,虽然有批红权的司礼监在场;但它们一个是皇权的秘书,一个是皇权的家奴,在这个时候,它们已经不是相互制衡,而是要利益妥协、相互配合了!由此可见,内阁在起草遗诏的过程中,对后来的皇权影响非同小可!

由内阁起草遗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内阁可以把他们自己思想和以后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写在遗诏里面,然后让继任者去实施。
不过,明朝的皇权也是非常会玩制衡的,尤其是明成祖改进了这个内阁制以后。无论是司礼监还是内阁,其实,它们都不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即使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亲政,但皇权却岿然不动!其中的奥秘,就是皇权虽然不能触碰内阁制度,但皇权随时都可以干掉首辅或阁臣。

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明朝加强皇权思维导图-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内阁制真的不会制约皇权吗?

洪武皇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的专制集权,为适应皇权统治之需要而建立的内阁制度从一开始便完全依附在皇权之下。到了明成祖时期才初设内阁,由五品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内阁的任务主要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可以就国家事务的各方面出谋划策,但是最后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

在明朝前期,内阁相当于服侍皇帝左右的秘书机构,阁权是皇权的延伸,阁权的大小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首辅与阁臣在本质上只是皇帝的近身侍臣,他们不是国家法定的机构设置,他们的任职和去职都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和喜好。

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最大的区别就是:内阁的权力是皇权赋予的,宰相的权力是由官僚集团赋予的。所以说,在明朝前期,内阁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情。

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明朝加强皇权思维导图-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如果从制度上来讲,朝廷中的六部是不必听命于内阁的,内阁也没有指挥六部的权利。但是从嘉靖六年以后,内阁的地位开始位于六部之上,嘉靖至万历前期这六十年里,一共涌现了十四位首辅,他们不仅在地位上高居于六部尚书之上,有些还兼掌吏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院的职务,而且还可以挟制诸司了,而到了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的所有权力已尽收于阁权之下。

但是纵观整个明朝历史,从内阁设立到明王这么多年来,内阁的权力压过皇权也就只有张居正那十年做到,但这也只是因为皇帝年幼的关系,最后还不是被亲政后万历帝清算了。说到底内阁所谓的权力还是皇帝给与的,只要你安安心心不搞事、不跟我唱反调,我就用你,但是你要是跟我搞事情,不符合皇帝心意了,那是说失宠就失宠、说下台就下台,这就是夏言和严嵩为什么会倒霉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张居正死后还被清算的关键所在。

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明朝加强皇权思维导图-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阁权力的增强,个人感觉是是由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由于武将勋贵集团损失殆尽,文官集团愈发稳固,皇帝于是找一批觉得顺眼的文官赋予他们权力,然后让这些官僚集团内部出现矛盾,来维持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平衡,这其实也是一种御下之道吧,与扶植起宦官势力的目的相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皇权。

内阁本身就是皇权的代理人,是皇权和文官集团斗争和合作的产物,因此他不会制约皇权。内阁的权力由皇权而兴,也由皇权而落,到了明晚期,皇权一衰弱,内阁的权力也就跟着衰弱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明朝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被朱元璋腰斩,从此明朝废除了自秦朝以来皇帝之下设丞相这一制度,改为内阁制。可见内阁制的初衷是防止丞相专权,加强皇权的。但实际上皇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表面上是军国大事由内阁商议,由皇帝裁决,加强了皇权。而实际上内阁的参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皇帝的裁决。说得形象点就是内阁牵着皇帝的鼻子走。所以说皇权实际上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官制制度:在中央,明初设中书省,置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大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与大理寺掌纠察、刑法。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之后,即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而以史、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全国政务。军事上,帮都督府为五,管理卫所负责军队训练与管理。有战事则由兵部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完后则上所佩将印还于朝,而官军则各散归本卫。司法上,由都察院司纠劾,刑部掌刑狱,大理寺主审查。 有大狱则由三法司共同审处。这样,朝廷的行政、军事与司法大权被分割而隶属于几个独立的机关分掌,以互相牵制,防止专权。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重大事件,必须报请皇帝批准才能实行。

内阁职能:事权过分地集中于皇帝个人身上,必然使他穷于应付,而需要有人协助。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夺取皇位后,特命翰林侍读解缙、编修黄淮、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之为“内阁”。但他们官品不高,以是皇帝的顾问。内阁也不置官属,不能管辖各司,诸司奏事也不向他们通知。仁宗继位,因为杨士奇、杨荣是东宫的旧臣,便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他们不久都升任尚书。从此阁臣或加太师太保、尚书、侍郎仍兼学士、大学士衔,内阁职权渐重。英宗九岁当皇帝,朝廷大政都得由阁臣事先代拟诏令旨意。从此,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孝宗对阁臣更加尊重,在朝会时,也将阁臣的班位排在六部尚书之前。世宗信任严嵩,内阁大学士的权利与宰相完全相同。皇帝口述旨意,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硃笔记录就是称“批红”,交给内阁,由内阁首席阁臣也就是“首辅”,依照批红拟成诏谕(称票拟),然后,再交皇帝批准颁布。所以首辅的权力又超过其他阁臣。因此,内阁阁臣中争夺首辅权力的斗争经常发生。所以个人认为内阁对皇权威胁很小!

会的,其实所谓集权只不过是看上去集权,实际上皇帝一直在分权,皇帝一直要制衡官权集团,并不是电视上说干啥干啥,宋以前皇帝要制衡贵族,宋以后皇帝要制衡官权,这也是王朝制的缺点往往到了危机时期皇帝为了防止贵族做大或者官员做大会先保王权后保王朝。

大明权力场》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明朝?是不是除了明朝,其他朝代没有研究必要?

其他朝代的研究成果也挺多的。

只是可能某个王朝的史料多些,出的研究成果就多些。毕竟研究资料多,可供挖掘的角度就多些。

再一个明朝吏治研究是显学,可跟现实对照比较的点较多。

不知道大家什么看法?

个人愚见,明朝是第一次从外族手中夺回汉民族的统治权,中华五千年来元朝是第一个统治中华民族的外族政权

其一;中华民族对于外族入侵深恶痛绝,而对于恢复“汉”室的情节更是津津乐道,所以对于明朝的一些事情都有些留心。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明朝出了很多奇葩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木匠皇帝,修真皇帝,太多的事情吸引眼球了!

就像一部小说,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人观点,首先、当时东、西方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明朝和西方不管文化、军事、科技都进行了广泛交流。

二、当时明朝的政治体制是领先的,不管是科举制还是内阁制,就是现在依然有影响。

三、明史互相矛盾,我们现在所学的明史和朝鲜日本、西方传教士所记录的完全不一样,比如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历来都骂翻了,但有野史记载,万历得病照成眼歪口斜加腿瘸,所以上朝,结果没人把野史当真。后来郭沫若挖了万历得墓,证实万历的确有病而且残疾。

大家爱研究明史,出了惋惜没赶上大航海时代,以及后期的工业革命外。因为资料不全,官方和野史包括外国对同一件事情表诉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其政治制度也基本到了顶峰,有了君主立宪的雏形;其文化思想虽不及唐宋,但也是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若非清朝的摧残,难以想象我们现在会多么强大;其科学技术水平发达,领先世界;其经济发展领先,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加强皇权历史教学反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内阁 明朝 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