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皇帝和文官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皇帝和文官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仁宇对明代文官集团的评价?
黄仁宇对明代文官集团的主要评价如下:
文官集团从明朝开国到万历年间,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模式,具有“阴”和 “阳”的双重性格。
文官集团的这套运行机制在维持国家基本平衡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 其消极的意义来说,这套机制趋于僵化使国家在面对国内外变局时不能做出及时的应对。
文官集团之所以形成“阳”和“阴”的双重性格,根源在于经济和思想。
黄仁宇认为,明代文官集团是一群自我封闭、保守和僵化的官僚集团,他们在政治上往往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政策变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是自己的官位和名誉,而不是治理国家和造福百姓。总体来说,黄仁宇认为明代文官集团的贡献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黄仁宇认为,明代文官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精英阶层,他们代表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最高层次,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比如政治上的***和僵化、思维上的顽固和狭隘。然而,尽管有这些问题,黄仁宇仍然认为,尽管有一些弊端和局限性,但明代文官集团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明朝的文官集团真的强大吗?既能制衡皇帝,但又不堪一击?
分析其根本原因,成也帝王,衰也帝王!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为限制武将权力,提高了文官的权力,又为了限制文官权力,又成立了锦衣卫、东厂。一句话,帝王的平衡之术才是王道!
明朝整体情况
明朝和宋朝可以说是我国的文官集团发展的一个巅峰时间,文官集团的权利可以说是达到了权利的巅峰时代。
甚至有的时候,一些文官集团的权利超过了皇帝,对于一些皇帝的抉择,甚至是可以否决的。
这在其他时代可以说仅仅有个别的时间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横贯了两个王朝。
但是,实际上对于明朝来说,文官集团是非常的特殊的,因为对于明朝来说,文官集团的主要的力量是由内阁组成的。
但是内阁又是天下文官的势力的代表,可以说内阁的话语就是天下文官的势力的代表的能力。
所以明朝就是出现了一个文官势力的巅峰时代,出现了张居正,高拱等等这些以文官为势力的代表势力。
明朝首辅张居正出现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还是年纪比较小的。所以作为权臣的张居正基本是把持了整个朝政。甚至作为大臣的张居正还和皇帝的母亲传出了绯闻。
(图为张居正的画像)
只要是说起明朝,文官集团永远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环节。那么在明朝时期的文官集团究竟有多强大呢?比如说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想要改换太子,但是因为不合乎礼法,文官们便不同意。就这样僵持了二十几年,皇帝都毫无办法,甚至干脆不上朝。那么,明朝的文官集团为何会这么强大呢?其实这件事情解释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在明朝时期,绝大部分的学子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受到朱熹影响最大的结果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就是气节。
在明朝时期文官们是非常有气节的,即便是死也要把事情和皇帝说明白。一旦出现了进谏或者是死谏的情况,不管皇帝妥协还是因此大怒惩罚了该名官员。这位官员的名声都会节节高升,哪怕是因为这件事情丢了官也很快会被官复原职。相反的,如果哪个官员一直顺着皇上的意思来,那就会被文人认定为有失文人气节,在朝中也绝对会被同僚挤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个人不怕死皇帝可以不理。但是满朝的官员如果都不怕死的话,皇帝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那么皇帝真的没有什么办法吗?其实并不是的,纵观明朝历史,有两种办法能够解决文官这种牛皮糖的行为。
第一种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的做法,那就是杀。皇帝说了算,你们文官如果敢不听或者是多说一句,那就直接杀。死谏之类的也是一样,你死谏那么你就去死。在这样的手段下,文官们自然不敢前赴后继的去死。
第二种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做法,那就是不理你。不管你说什么或者是做什么,朱厚照***取的方式一向是置之不理。正德皇帝其实一直都是非常赖皮的,比方说有大臣死谏,按理来说要么妥协要么惩罚,但是朱厚照却别出心裁的“以死拒谏”。你以死来劝诫我,那么我也以死来逼你不要劝诫我,这就是正德皇帝的做法。在这种时候,文官集团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但在明朝也仅仅只有这三位皇帝能够如此做了,绝大部分的皇帝从小都是接受儒学教育长大,礼法也紧紧将其禁锢住了。在明朝绝大部分的皇帝还是非常要面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官集团能够制衡皇帝的原因。
我国的文官集团产生于宋朝,缘于世家大族的消亡和科举制的大兴。
历史上最强大的文官集团同样也在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朝政治的真实写照。
但同样是以文抑武,实行文官体制,大明的文官集团远远不能与宋朝相提并论,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明初宰相制的废除。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曾言:
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
从明朝开始,我国不再有宰相,也就是说制衡皇权的相权不复存在了,六部直属于皇帝。没有相权,文官集团再拗,除了挨板子、被廷杖,没有任何抗衡皇权的能力。
一般来说,做皇帝是要享乐的,不是为了一天到晚处理奏折的。于是明朝的皇帝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设立内阁,将“票拟权”交给阁臣,出出主意;然后把“批红权”给太监,也就是签字同意权。
所以,内阁和太监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皇权的延伸,皇帝可以随时让他们滚蛋,强如严嵩、魏忠贤也一样。内阁不能掌管六部,这就是内阁与宰相最大的区别。
嘉靖和万历二十年不上朝,同样可以掌控朝政,没有一个文官可以威胁皇权。明末,崇祯帝由于对内阁不满,17年换了50个阁臣,文官们拿什么来制衡皇帝?
从我国古代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来说,皇权一直在增强,相权一直在被压制、转移、分权,直至明朝废除宰相。从此,我国真正进入了君主专制时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皇帝和文官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皇帝和文官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